中醫(yī)古籍
  • 白蘇梗

    《中藥大辭典》:白蘇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出處

    《中藥形性經(jīng)驗(yàn)鑒別法》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割取老莖,除去果實(shí)及枝葉,曬干。

    生境分布

    產(chǎn)江蘇、安徽、四川、云南等地。

    性狀

    干燥的莖,葉片大多脫落,常帶有果穗。莖圓角四方形,四邊有槽,表面黃綠色,易折斷;斷面木質(zhì)部黃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殘留的葉片,皺縮、卷曲或破碎不整,黑綠色,背面較淡,兩面均具白色毛。氣香,味微苦辛。以莖老、干燥、無根葉雜質(zhì)、氣味芳香者為佳。

    歸經(jīng)

    《四川中藥志》:"入肺、脾二經(jīng)。"

    性味

    《滇南本草》:"味辛,性溫,無毒。"

    功能主治

    順氣,消食,止痛,安胎。治氣郁,食滯,胸膈痞悶,脘腹疼痛,胎氣不和。

    ①《滇南本草》:"補(bǔ)中益氣。"

    ②《安徽藥材》:"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安胎。"

    ③《四川中藥志》:"下氣寬胸,行里化痰,消食。治胸悶,噎膈反胃及心腹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

    備注

    本品在江蘇、四川等地與紫蘇梗同等使用,并通稱為蘇梗。參見"紫蘇梗"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白蘇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英文名Stem of Common Perilla出處

    出自《中藥形性經(jīng)驗(yàn)鑒別法》。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on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割取老莖,除去果實(shí)及枝葉,曬干。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0.5-2m。莖直立,鈍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長(zhǎng)柔毛。葉對(duì)生;地柄長(zhǎng)3-5cm,背腹扁平,密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在基部以上有粗鋸齒,兩面綠色,或紫色,上面被疏柔毛。輪傘花序2花,組成長(zhǎng)1.5-15cm,密被長(zhǎng)柔毛,偏向一側(cè)的頂生及腋生總狀花序;苞片寬卵圓形或近圓形,外被紅褐色腺點(diǎn),邊緣膜質(zhì);花梗密被柔毛;花萼鐘形,10脈,下部被長(zhǎng)柔毛,夾有黃色腺點(diǎn),內(nèi)面喉部有疏柔毛環(huán),結(jié)果實(shí)增大,萼桅二唇形,上唇寬大,3齒,中齒較小,下唇比上唇稍長(zhǎng),2齒,齒皮針形;花冠通常白色,冠筒短,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雄蕊4,前對(duì)稍長(zhǎng),離生,插生喉部,花藥2室;花柱先端2淺裂;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小堅(jiān)果近球形,具網(wǎng)紋?;ㄆ?-11月,果期8-12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干燥的莖,葉片大多脫落,常帶有果穗。莖圓角四方形,四邊有槽,表面黃綠色,易折斷;斷面木質(zhì)部黃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殘留的葉片,皺縮、卷曲或破碎不整,黑綠色,背面較淡,兩面均具白色毛。氣香,味微苦辛。

    以莖老、干燥、無根葉雜質(zhì)、氣味芳香者為佳。

    藥理作用

    白蘇梗注射液分別以0.1g(生藥)/只、0.2g(生藥)/只、0.4g(生藥)/只0.6(生藥)/只給小鼠腹腔注射,連續(xù)4d,能激發(fā)動(dòng)物子宮內(nèi)膜碳酸酐酶活性增長(zhǎng),而且隨所給劑量的增加而增加,與孕酮作用相似[1]。

    性味

    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

    順氣消食;止痛;安胎。主食滯不化;脘腹脹痛;感冒;胎動(dòng)不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0g。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補(bǔ)中益氣。

    2.《安徽藥材》: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安胎。

    3.《四川中藥志》:下氣寬胸,行里化痰,消食。治胸悶,噎膈反胃及心腹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蓽茇根拼音注音Bì Bá Gēn別名蓽撥沒(《本草拾遺》)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胡椒科植物蓽茇的根。化學(xué)成分根含胡椒堿、蓽茇明堿、蓽茇明寧堿。莖含蓽茇明堿。藥理作用蓽茇明堿有明顯降低狗血壓的作用,阿托品及抗組織胺藥對(duì)其降壓作......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荸薺拼音注音Bí Jì別名馬蹄、烏芋、地栗、地梨、苾薺、通天草[浙江杭州]來源莎草科荸薺屬植物荸薺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 ex Henschel[E. tuberosa Ro......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菝葜拼音注音Bá Qiā別名金剛藤、鐵菱角、馬加勒、筋骨柱子、紅燈果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的根狀莖。其葉也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或用鹽水浸泡數(shù)小時(shí)后蒸熟,曬干。夏季采葉,曬干。性......
  • 《中藥大辭典》:菝葜葉拼音注音Bá Qiā Yè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葉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菝葜“條?;瘜W(xué)成分葉含蕓香甙。性味《履巉巖本草》:“溫,無毒?!肮δ苤髦沃物L(fēng)腫,瘡癤,腫毒,臁瘡,燙傷。①《日華子本草》:“治風(fēng)......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菠菜拼音注音Bō Cài來源藜科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全國(guó)各地栽培。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滋陰平肝,止咳潤(rùn)腸。主治高血壓,頭痛,目眩,風(fēng)火赤眼,糖尿病,便秘。用法用量鮮品2~4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