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猴楂子、酸棗、大山棗。
Fructus Crataegi Cuneatae。
薔薇科植物湖北山楂Crataegus hupehensis Sarg.的果實。
喬木或灌木,高3~5米。小枝紫褐色,無毛,有刺。葉三角狀卵形至卵形,長4~9厘米,寬4~7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圓鈍重鋸齒,上半部有2~4對淺裂片,無毛或僅下面脈腋有髯毛;葉柄長3.5~5厘米,無毛。傘房花序,總花梗和花梗均無毛;花白色,直徑約1厘米,萼筒鐘狀,外面無毛,裂片三角狀卵形,全緣;花瓣卵形。梨果近球形,直徑2.5厘米,深紅色,有斑點(diǎn),萼片宿存,小核5枚?;ㄆ?~7月,果期8~10月。
分布于河南、山西、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陜西等地。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摘,曬干或壓成餅狀后再曬干。
果實近球形,直徑2.5厘米,多橫切成兩瓣。表面深紅色,頂端有圓形凹窩,基部有短果梗或柄痕;果肉薄,果皮常皺縮,種子5枚,土黃色,內(nèi)面兩側(cè)平滑。質(zhì)堅硬。氣微弱,味微澀。
性微溫,味酸、甘。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肝經(jīng)。
消積化滯,破氣散瘀。屬理氣藥。
用量6~12克。用于肉食積滯,小兒乳積,脘腹脹痛,痢疾,泄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血腹痛,疝氣,高血脂癥。藥理作用表明,對心血管系統(tǒng)有降壓、增加冠脈流量、降血脂等作用。此外,尚有抗菌消炎等作用。
從果實中分離得到槲皮素、金絲桃苷( hyperin)、表兒茶精( epicatechin)、綠原酸(chlorogenic)、枸櫞酸及其甲酯類以及黃烷聚合物。
脾胃虛弱者慎服。
其他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猴楂子、酸棗、大山棗。
英文名Fructus Crataegi Cuneatae。
來源薔薇科植物湖北山楂Crataegus hupehensis Sarg.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喬木或灌木,高3~5米。小枝紫褐色,無毛,有刺。葉三角狀卵形至卵形,長4~9厘米,寬4~7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圓鈍重鋸齒,上半部有2~4對淺裂片,無毛或僅下面脈腋有髯毛;葉柄長3.5~5厘米,無毛。傘房花序,總花梗和花梗均無毛;花白色,直徑約1厘米,萼筒鐘狀,外面無毛,裂片三角狀卵形,全緣;花瓣卵形。梨果近球形,直徑2.5厘米,深紅色,有斑點(diǎn),萼片宿存,小核5枚?;ㄆ?~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分布于河南、山西、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陜西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摘,曬干或壓成餅狀后再曬干。
性狀果實近球形,直徑2.5厘米,多橫切成兩瓣。表面深紅色,頂端有圓形凹窩,基部有短果梗或柄痕;果肉薄,果皮常皺縮,種子5枚,土黃色,內(nèi)面兩側(cè)平滑。質(zhì)堅硬。氣微弱,味微澀。
性味歸經(jīng)性微溫,味酸、甘。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消積化滯,破氣散瘀。屬理氣藥。
臨床應(yīng)用用量6~12克。用于肉食積滯,小兒乳積,脘腹脹痛,痢疾,泄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血腹痛,疝氣,高血脂癥。藥理作用表明,對心血管系統(tǒng)有降壓、增加冠脈流量、降血脂等作用。此外,尚有抗菌消炎等作用。
主要成分從果實中分離得到槲皮素、金絲桃苷( hyperin)、表兒茶精( epicatechin)、綠原酸(chlorogenic)、枸櫞酸及其甲酯類以及黃烷聚合物。
注意脾胃虛弱者慎服。
摘錄其他
摘錄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