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穬麥蘗

    《中藥大辭典》:穬麥蘗拼音注音Kuànɡ Mài Niè別名

    麥芽(《綱目》)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裸麥發(fā)芽穎果

    生境分布

    我國(guó)西部常有救培。

    原形態(tài)

    裸麥,又名:穬麥(《別錄》),草麥(《山西通志》)。

    一年生草本,高100~120厘米。稈直立,光滑,具4~5節(jié)。葉鞘光滑,大部短于節(jié)間或最基部者長(zhǎng)于節(jié)間,先端兩側(cè)具有葉耳;葉舌膜質(zhì),長(zhǎng)1~2毫米;葉片長(zhǎng)9~23厘米,寬8~16毫米,微粗糙。穗狀花序直立,呈四棱形,成熟后黃棕色或帶紫色,長(zhǎng)4~8厘米(芒除外),寬1.8~2厘米;小穗長(zhǎng)約1厘米;穎基部線形,稀被短柔毛,先端狹窄呈芒狀,芒細(xì)弱,長(zhǎng)約1厘米;外稃光滑,僅頂部具短硬毛,先端延伸成芒;芒粗糙,強(qiáng)壯,基部扁,長(zhǎng)10~13厘米。成熟后的穎果肥大易脫落,長(zhǎng)約7毫米,徑約3毫米。

    性味

    ①《別錄》:"溫。"

    ②《綱目》:"咸,溫,無毒。"

    注意

    孕婦慎服。

    功能主治

    消食,和中。治食積脹滿,食欲不振,嘔吐泄瀉。

    ①《別錄》:"消食和中。"

    ②《藥性論》:"破冷氣,去心腹脹滿。"

    ③《日華子本草》:"開胃,止霍亂,除煩悶,消痰飲,破癥積,能催生落胎。"

    ④張?jiān)兀?補(bǔ)脾胃虛,寬腸下氣,腹鳴者用之。"

    ⑤《綱目》:"消化一切米面諸果食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穬麥蘗拼音注音Kuànɡ Mài Niè別名

    麥芽

    英文名fruit of Highland Barley malt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1.陶弘景:穬麥,此是今馬所食者,性乃言熱,而云微寒,恐是作屑,與合谷異也。

    2.《唐本草》:穬麥性寒,陶云性熱,非也。復(fù)云作屑與合谷異,此皆江東少有,故斟酌言之耳。

    3.《四聲本草》:穬麥,先患冷氣人即不相當(dāng)。大麥之類,四川人種食之。山東、河北人正月種之,名春穬,形狀與大麥相似。

    4.《本草綱目》:《別錄》麥蘗附見穬麥下,而大麥下無之,則作蘗當(dāng)以穬麥為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裸麥的發(fā)芽穎果。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Hordeum vulgare L.var. nudum Hook.f.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發(fā)芽,但以春、秋季為宜,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guó)西部常有栽培。

    資源分布:我國(guó)西部地區(qū)常有栽培。

    原形態(tài)

    裸麥,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光滑,高100-120cm。具4-5節(jié)。葉鞘光滑,大部短于節(jié)間或最基部者長(zhǎng)于節(jié)間,頂端兩側(cè)具有葉耳;葉舌膜質(zhì),長(zhǎng)1-2mm;葉片長(zhǎng)9-23cm,寬8-15mm,微粗糙,穗狀花序直立,呈四棱形,成熟后黃棕色或帶紫色,長(zhǎng)4-8cm(芒除外),寬1.8-2cm;小穗長(zhǎng)約1cm;穎基部線形,稀被短柔毛,先端狹窄呈芒狀,芒細(xì)弱,長(zhǎng)約1cm;外稃光滑,僅頂部具短硬毛,先端延伸成芒;芒粗糙,強(qiáng)壯,基部扁,長(zhǎng)10-13cm。成熟后的穎果肥大易脫落,長(zhǎng)約7mm,徑約3mm。

    性味

    咸;溫

    注意

    孕婦慎服。

    功能主治

    消食和中。主食積脹滿;食欲不振;嘔吐泄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1.《名醫(yī)別錄》:消食和中。

    2.《藥性論》:破冷氣,去心腹脹滿。

    3.《日華子本草》:開胃,止霍亂,除煩悶,消痰飲,破癥積,能催生落胎。

    4.張?jiān)兀貉a(bǔ)脾胃虛,寬腸下氣,腹鳴者用之。

    5.《本草綱目》:消化一切米面諸果食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巴東巖白菜別名巖白菜[湖北巴東]來源玄參科巴東巖白菜Triaenophora rupestris (Hemsl.) Solereder,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湖北、四川。功能主治明目補(bǔ)腎。用法用量全草燉肉服,用量3~5錢。......
  • 拼音注音Bā Shān Hǔ別名金扣鈕根(《陸川本草》),細(xì)鈕扣根、扣子頭(《南寧市藥物志》),紫花茄根(《福建中草藥》)。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茄科植物紫花茄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天茄子“條。性味苦,平。①《生草藥性備要》:......
  • 拼音注音Bā Bā Huā別名土黃花、巴巴葉、土黃芪、磨盤草。來源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圓錐苘麻的全株。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butilon peniculatum Hand.Mazz.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收,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
  • 《中國(guó)藥典》:巴戟天拼音注音Bā Jǐ Tiān別名雞腸風(fēng)、雞眼藤、黑藤鉆、兔仔腸、三角藤、糠藤英文名RADIX MORINDAE OFFICINALIS來源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 的干燥根。全......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巴掌草別名千靈丹來源蘭科兜蘭屬植物同色兜蘭Paphiopedilum concolor Tang et Wang,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止咳平喘,祛風(fēng)止痛。用于肺結(jié)核,支氣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