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荷蓮豆菜

    《中藥大辭典》:荷蓮豆菜拼音注音Hé Lián Dòu Cài別名

    團葉鵝兒腸、地花生、痞子草(《貴州民間藥物》),荷連豆、水青草、青蛇仔、有米菜(《海南植物志》),串錢草、水荷蘭、水流冰、青錢草(《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為石竹科植物荷蓮豆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陰濕地帶。分布我國南部至西南部。

    原形態(tài)

    一年生披散草本。莖光滑,近基部分枝,枝柔弱,長60~90厘米。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圓形至近圓形,寬1~2.5厘米,先端圓而具小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楔形,3~5脈,膜質(zhì);托葉剛毛狀?;ㄐ蚴枭?,腋生或頂生;花小,綠色,花梗纖細;苞片具膜質(zhì)邊緣;萼片5,狹長圓形,長3~3.5毫米,有3脈,邊緣膜質(zhì);花瓣5,2裂至中部以下,裂片狹,短于萼片;雄蕊3~5,和萼片對生;花柱短,2裂,基部連合。蒴果卵圓形。種子1至多顆,圓形,壓扁,粗糙。花期春、秋。

    性味

    苦,涼。

    ①《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微澀。"

    ②《云南中草藥》:"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瘡癤癰腫,黃疸,瘧疾,風(fēng)濕腳氣。

    ①《貴州民間藥物》:"治風(fēng)濕,黃疸,散痞塊。"

    ②《廣西藥植名錄》:"消炎,消腫,解毒,清熱。治熱瘡,瘡癤,癰毒,蛇傷,眼膜炎,小兒疳積及小兒哮喘。"

    ③《云南中草藥》:"清熱消炎,利濕退翳。治黃疸,瘧疾,翼狀胬肉,骨折,瘡癰。"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泡酒或搗汁。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黃疸:團葉鵝兒腸、金針花各一兩。煎水服。

    ②治風(fēng)濕腳氣:團葉鵝兒腸一兩。泡酒服。

    ③治痞塊:團葉鵝兒腸搗爛,炒熱包患處。(選方出《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荷蓮豆菜拼音注音Hé Lián Dòu Cài別名

    團葉鵝兒腸、水藍青、水冰片、穿線蛇、串蓮草、水荷蘭、野豌豆尖、對葉蓮、青芳草、粉丹草、對節(jié)草、月光草、金玉藤、十二時草、田日星、倒藤匙、地花生、痞子藥、月亮草、野豌豆菜

    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荷蓮豆單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ymaria diandra Bl.[D.cordata(L.) Willd. Ex Roem. Et Schult. Subsp. Dianda(Bl.)Duke;D.cordata(L.)Willd.ex Roem.et Schult.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全草,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野陰濕地帶。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華南及福建、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披散草本。莖光滑.近某部分枝,枝柔弱,長60-90cm。單葉對生,膜質(zhì);葉柄短;托葉剛毛狀;葉片卵圓形至圓形,長1-1.5cm,寬1-1.2cm;先端圓而具小凸尖,基部寬楔形、圓形或近楔形;基出脈3-5,花成頂生或腋生的聚傘花序;花小,綠色,花梗纖細,有短柔毛;蒼片具膜質(zhì)邊緣;烏片5,狹長圓形,長3-3.5mm,有3脈,邊緣膜質(zhì);花瓣5,先端2裂,裂片狹,短于萼片;雄蕊3-5,與萼片對生;花柱短,柱頭2-2裂,基部聯(lián)合。蒴果卵圓形,2-3瓣裂。種子1至多粒,圓形,壓扁,有疣狀突起。花期春,秋季。

    性狀

    性狀鑒別全 草長60-90cm。莖光滑,纖細,下部有分枝。葉對生,完整者卵圓形至近圓形,長1-1.5cm,寬1-2cm,葉脈3-5條,膜質(zhì);具短葉柄,頂生或腋生綠色小花。氣微,味微澀。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荷蓮豆素(cordacin)[1],琥珀酸(suc-cinic acid), a-菠菜甾醇(a-spinasterol),已酸(capro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o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2],對羥基桂皮酸(p-h(huán)ydroxycinnamic acid),硝酸鉀(potassium nitra-te)[3],荷蓮豆堿(cprdatamine)[4]。

    藥理作用

    本品所含抗白血病物質(zhì)荷蓮豆素,對人類白血病細胞和上皮細胞組織培養(yǎng)的MIC分別為< 0.25μm/ml和10ug/ml,并能延長白血病鼠的半數(shù)生存時間,毒性低且無積蓄[1]。

    歸經(jīng)

    肝;胃;膀胱經(jīng)

    性味

    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活血解毒。主黃疸;水腫;瘧疾;驚風(fēng);風(fēng)濕腳氣;瘡癰癤毒;小兒疳積;目翳;胬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鮮品15~30g;或泡酒;或絞計。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復(fù)方

    ①治黃疸:團葉鵝兒腸、金針花各一兩。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②治風(fēng)濕腳氣:團葉鵝兒腸一兩。泡酒服。③治痞塊:團葉鵝兒腸搗爛,炒熱包患處。(選方均出《貴州民間藥物》)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治風(fēng)濕,黃疸,散痞塊。

    2.《廣西藥植名錄》:消炎,消腫,解毒,清熱。治熱瘡,瘡癤,癰毒,蛇傷,眼膜炎,小兒疳積及小兒哮喘。

    3.《云南中草藥》:清熱消炎,利濕退翳。治黃疸,瘧疾,翼狀胬肉,骨折,瘡癰。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柳別名蘇蓋提[維名]來源楊柳科白柳Salix alba L.,以葉、芽、根入藥。生境分布新疆、甘肅、青海。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濕熱,祛風(fēng)濕。主治急性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盆腔炎,腎炎,瘡癤。用白柳葉浸膏(每......
  • 拼音注音Bái Lì別名栗子樹、白紫蒲樹來源殼斗科白櫟Quercus fabri Hance,以果實的蟲癭入藥。生境分布長江以南及華南各省。功能主治治小兒疳積,大人疝氣,急性結(jié)膜炎。用法用量5~7錢。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中藥大辭典》:白櫟蔀拼音注音Bái Lì Bù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殼斗科植物白櫟果實上帶有蟲癭的總苞。生境分布生于丘陵的山坡、林中。分布長江流域及華南各省。原形態(tài)白櫟,又名:金剛櫟,白反櫟、栭櫟、柞子柴、白斗、櫪柴、白柴蒲樹。落......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桂拼音注音Bái Guì別名三股筋、滇新樟來源樟科白桂Neocinnamomum yunnanense H. Liou,以樹皮、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澀、辛,平。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主治感冒,月經(jīng)不調(diào),寒性胃痛,腹脹......
  • 拼音注音Bái Guì Mù Gēn別名將軍樹根來源藥材基源:為??浦参锇坠鹉镜母?。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rtocarpus hypargyraus Hance.2.Artpcapus nitidus Trec.subsp.ling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