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鏨菜

    《全國中草藥匯編》:鏨菜拼音注音Zàn Cài別名

    白花益母草、山玉米

    來源

    唇形科益母草屬植物鏨菜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以全草入藥。在7~8月間開花時采收,擇晴天割取全草,曬干。

    性味

    辛、微苦,微寒。

    功能主治

    破瘀,調(diào)經(jīng),利尿。用于產(chǎn)后腹痛,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腎炎水腫。

    用法用量

    0.3~1兩。

    備注

    (1)同屬植物大花鏨菜(大花益母草)Leonurus macranthus Maxim.,與前種相似。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鏨菜拼音注音Zàn Cài別名

    樓臺草、玉容草(《滇南本草》),白花益母草(《植物名實圖考》),對月草、白花茺蔚(《中國藥植志》)。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鏨菜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邊、荒地上。分布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及西南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全體較粗糙。莖直立,高40~100厘米以上,方形,具4棱,有節(jié),密被倒生的租毛。葉厚,帶革質(zhì),對生,兩面均有灰白色毛;下部的葉有長柄,卵圓形或羽狀3深裂,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粗鋸齒和緣毛;中部的葉有短柄,披針狀卵圓形,有粗鋸齒:枝梢的葉無柄,橢圓形至倒披針形,全緣?;ǘ鄶?shù),腋生成輪狀,無柄;苞片線形至披針形,或呈刺狀,有毛;萼鐘狀,外面密被細(xì)毛,5脈,萼齒5,先端刺尖,上3齒相似,呈三角形,下面2齒較大;花冠白色,常帶紫紋,長1.3厘米,2唇,上唇匙形,先端微凹,有緣毛,下唇3淺裂,中間裂片倒心臟形;雄蕊4,2強(qiáng);子房4裂,花柱絲狀,柱頭2裂。小堅果黑色,有3棱,表面光滑。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性味

    甘辛,平。

    ①《本草拾遺》:"味辛,平,無毒。"

    ②《滇南本草》:"味酸甘,性熱,無毒。"

    注意

    孕婦慎服。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遺》:"主破血。產(chǎn)后腹痛,煮汁服之;亦搗碎敷疔瘡。"

    ②《滇南本草》:"主治一切筋骨痿軟,脫陽脫陰,夜多盜汗,跌打損傷,婦人血崩,接骨。取葉燒灰服,治一切小兒黑痘及頂陷;梗:治絞腸痧肚疼或陰癥,研末酒服三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5錢;或研末。外用:搗爛或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產(chǎn)后腹痛:鏨菜三錢,桃仁二錢,紅花二錢。水煎服。(《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經(jīng)期不準(zhǔn),腰腹疼痛:鏨菜三錢,雞冠花五錢,茜草三錢。水煎服。(《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鏨菜拼音注音Zàn Cài別名

    樓臺草、玉蓉草、白花益母草、對月草、白花茺蔚、玉山米草

    英文名Herb of False Largeflower Motherwort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侗静菔斑z》鏨萊,生江南蔭地。似益母,方莖對節(jié),白花,花中甜汁,飲之如蜜。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鏨菜或大花鏨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eourus pseudoma cranthus Kitag.2.Herba Leonuri Maxranthi

    采收和儲藏:8-10月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埂、路旁、山坡石縫及溪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分布鞋吉林、遼寧、湖北等省。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莖四棱形,被粗毛,綠色,有時呈紫色。葉對生;基生葉有長柄,吉片近革質(zhì),卵圓形,長6-7cm,3裂達(dá)中部,邊緣有粗鋸齒,兩面均生灰白以粗硬毛,并散布黃以腺點(diǎn);莖生葉具短柄,葉片卵形,邊緣3裂,裂片有大形尖齒狀缺刻,基部楔形;莖中部以上之葉一裂,具齒或全緣;花序上的葉卵形至披針形,兩面均有粗糙毛。輪傘花序腋生,多花,遠(yuǎn)離而向頂端密含有組成長穗狀;小苞片少數(shù),刺狀,直伸,長5-6mm,基部相連接,具糙硬毛,綠色;花梗無。花萼管狀,萼齒先端針刺狀;花冠唇形,白色,常帶紫紋,長1.8cm,管內(nèi)有毛環(huán);下唇3裂,中裂片圓心形;雄蕊4,花柱伸出花冠外,柱頭2裂。小堅果長約2.5mm,黑褐色,有3棱,先端截形,基部楔形,表面平滑?;ㄆ?-9月,果期9-10月。形態(tài)近前種。區(qū)別在于:本品花冠淡紅或淡紫色,長2.5-2.8cm,萼齒長5-10mm。

    性狀

    性狀鑒別 (1)鏨菜 莖呈方柱形,長40-95cm,表面有縱槽,密被貼生的微柔毛,節(jié)間處尤密。葉對生,近革質(zhì),暗綠色,多已脫落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圓形,長6-7cm,寬4-5cm,3裂,邊緣有疏粗鋸齒,兩面有小硬毛,下面散有黃色腺點(diǎn),葉脈在上面下陷,在下面隆起,使之葉面具有皺紋,葉柄長1-2cm;中部以上的葉長圓形,邊緣疏鋸齒,葉柄長不及1cm。輪傘花序腋生,花萼筒狀,長7-8mm,萼齒長3-5mm,花冠唇形,灰白色,長約1.8cm。小堅果長圓狀三棱形,黑色,表面光滑。氣微,味淡。

    (2)大花鏨菜 莖有倒生糙伏毛。葉草質(zhì),心狀圓形,長7-12cm,寬6-9cm,3裂,兩面疏被短毛,葉面無皺紋;中部以上的葉卵圓形。萼齒長5-10mm,花冠淡紅色或淡紫色,長2.5-2.8cm。

    顯微鑒別 (1)鏨菜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xì)胞垂周壁平直,非腺毛密集,1-3細(xì)胞,長140-640μm,基部直徑40-80μm,壁厚10-16μm,胞腔較窄,表面陷現(xiàn)螺狀紋理,并有疣狀突起,毛茸頂端的細(xì)胞較長,約占全長2/3;腺毛少數(shù),頭部1-4細(xì)胞,直徑20-24μm。下表皮細(xì)胞垂周壁波狀主糨曲,有腺鱗,關(guān)部8細(xì)胞,直徑52-56μm;氣孔不定式;非腺毛與腺毛特片與上表面相同。

    (2)大花鏨菜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xì)胞垂周壁平直,非腺毛1-3細(xì)胞,長165-525μm,基部直徑58-70μm,壁厚12-20μm,胞腔較窄,表面有細(xì)密螺紋及隱現(xiàn)疣狀突起;腺毛頭部4細(xì)胞,直徑20-24μm。下表皮細(xì)胞現(xiàn)疣狀突起;腺毛頭部4細(xì)甩,直徑20-24μm。下表皮細(xì)胞垂周壁波狀彎曲;非腺毛較少,腺鱗頭部8細(xì)胞,直徑40-60μm;氣孔不定式。

    性味

    味癍;性平

    注意

    孕婦慎服。

    功能主治

    活血調(diào)經(jīng);解毒消腫。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血腹痛;崩漏;跌打傷痛;瘡癰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破血。產(chǎn)后腹痛,煮汁服之;亦搗碎敷療瘡。

    2.《滇南本草》:主治一切筋骨凄軟,脫陽脫陰,夜多盜汗,跌打損傷,婦人血崩,接骨。取葉燒灰服,治一切小兒黑痘及頂陷;梗:治絞腸疹肚疼或陰癥,研未酒服三錢。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 Yóu出處《重慶草藥》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樹干流出的液汁。10~11月采收。功能主治治齁病。用法用量內(nèi)服:同人乳蒸化,2~3錢。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
  • 拼音注音Chūn Shā Huā別名砂仁花(《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出處《飲片新參》來源為姜科植物陽春砂的花朵及花序梗。性狀干燥的花朵及花序梗,全體呈淡紫色,花朵細(xì)軟而??;花序梗長20~30厘米,有節(jié);切段者長2厘米。稍有香氣。性味《中國醫(yī)學(xué)大......
  • 拼音注音Chūn Huā Mù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車輪梅的枝葉或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間戒溪邊灌木叢中。分布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貴州、云南、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原形態(tài)車輪梅,又名:春花、石斑木、雷公樹、鑿角......
  • 《中藥大辭典》:春花胡枝子拼音注音Chūn Huā Hú Zhī Zǐ出處《全展選編·外科》來源為豆科植物春花胡枝子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溪谷邊灌叢中。分布福建、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直立灌木。枝條疏被長絨毛。3出復(fù)葉,互生;小葉橢圓形或卵狀......
  • 《中藥大辭典》:曾青拼音注音Cénɡ Qīnɡ別名樸青(《石藥爾雅》),層青(《造化指南》)。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藍(lán)銅礦的礦石成層狀者。原形態(tài)礦物形態(tài)詳“扁青“條。炮制《雷公炮炙論》:“凡使曾青,勿用夾石及銅青,若修事一兩,要紫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