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喉痧藥

    拼音注音Hóu Shā Yào別名

    小金香爐、天青地紅、尖尾痧、四大天王、桑勒草、紅春根藤、田螺掩

    英文名Hairy Canton sonerilla出處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蜂斗草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nerila cantonensis Stapf.

    采收和儲藏:秋季開花前,挖取全株,洗去泥土,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谷、山坡密林下、陰濕的地方或有時見于荒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草本或亞灌木,高10-50cm。莖鈍四棱形,幼枝、葉柄、總梗、花萼等部均被平展的長粗毛及微柔毛。葉對生;葉柄長5-18mm;葉片紙質(zhì)或近膜質(zh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或鈍,邊緣具細鋸齒,齒尖具刺毛,葉面無毛或被星散的緊貼短刺毛,背面有時紫紅色,僅脈上被粗毛。蝎尾狀聚傘花序或二歧聚傘花序,頂生,有花3-7朵;花梗長1-3mm,略三棱形,花3數(shù);花萼鐘狀管形,長約7mm,略具三棱,裂片短,廣三角形,長不到1mm;花瓣粉紅色或淺玫瑰紅色,長圓形,長約7mm,先端急尖,外面中脈具星散的腺毛;雄蕊3,等長,常偏向一側(cè),花絲長約7mm,花藥長約8mm,基部略尖,微叉開,藥隔不延長,子房下位,并形,先端具膜質(zhì)冠,具3個缺刻。蒴果倒圓錐形,略具3棱,長5-7mm,直徑4-5mm,3縱裂,與突存萼貼生,宿存萼無毛,具6脈?;ㄆ?-10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陰涼和濕潤氣候,在年平均溫度16℃,年降雨量1500mm以上,蔭蔽度為70%,上層疏松而富含腐殖質(zhì)的條件下,植株生長良好。而在高濕、干燥和低海拔的地區(qū)不宜種植。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直播行距20cm開溝,播種時,先將種子與細土拌勻后,均勻播入溝內(nèi),薄覆細土或草木灰,在20℃左右,20-25d出苗。

    田間管理 苗高4-5cm時,間去過密的弱苗,每隔6-8cm留苗1株,大雨后植株易倒伏,應(yīng)及時扶正培土。因植株細小,每次追肥前中耕除草時,松土宜淺,追肥后及時培土。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解毒;化瘀;止血。主痢疾;產(chǎn)后血崩;跌打腫痛;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株:有通經(jīng)活絡(luò)的功能。用于跌打損傷、翳膜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靈丹拼音注音Chòu Línɡ Dān別名鹿耳林、大黑藥來源菊科臭靈丹屬植物臭靈丹Laggera pterodonta (DC.) Benth.,以根或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苦、辛,寒。功能主治清熱......
  • 別名獅子草、臭葉子、山林丹。英文名Herba Laggerae。藥用部位菊科植物翼齒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 (Candolle) Bentham 的干燥地上部分。植物形態(tài)草本。莖直立,粗壯或細弱,高達1米,莖翅連續(xù)或有時......
  •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牡丹拼音注音Chòu Mǔ Dān別名矮桐子、大紅花、臭楓根、臭八寶、臭芙蓉、矮腳桐來源馬鞭草科赪桐屬植物臭牡丹Clerodendrom bungei Steud.,以根及葉入藥。夏季采葉、秋季采根,鮮用或曬干備用。性......
  • 《中藥大辭典》:臭牡丹根拼音注音Chòu Mǔ Dān Gēn別名臭楓根(《植物名實圖考》)出處《植物名實圖考》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9~10月間采收,曬干。性味辛苦,溫。①《分類草藥性》:“味淡苦?!阿凇陡=耖g草藥》:“辛,溫,......
  • 別名羊角草、黃花菜、野油菜來源白花菜科臭矢菜Cleome vircosa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云南。性味苦、辛,溫。有毒。功能主治散瘀消腫,去腐生肌。跌打腫痛,勞傷腰痛:鮮全草搗爛,酒炒外敷。瘡瘍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