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為玄參科植物黑蒴的全草。秋、冬采收。
生于山坡草叢中或疏林下。分布云南、廣東等地。
矮小草本。全株被粗毛。單葉對生,卵圓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3厘米,寬1~1.5厘米,邊緣有鋸齒;無柄?;ㄒ干陧敳咳~間,呈總狀花序,花柄有對生的小苞片2枚;萼闊鐘狀,葉狀,后來膨大,裂片鑷合狀排列;花冠唇形,黃色,裂片5,闊,覆瓦狀排列;雄蕊4,內(nèi)藏。蒴果藏于萼內(nèi),室裂。
涼,微苦。
祛濕,平肝,散瘀活血。治黃疸型肝炎,肝腫大,跌打傷瘀腫,痛經(jīng)。
內(nèi)服:煎湯,3~4錢;外用:搗敷。
治跌打損傷:化血膽、澤蘭、酢漿草。搗泥狀,加酒適量包患處。
紅根草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黑蒴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asma aruense (Benth.) Mazz.[Glossostylis aruensis Benth.;Alectra aruensis (Benth.)Merr.]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2100m的山坡草地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一年生草本,高10-50cm。干后變成黑色。莖直立,單一或有少數(shù)分枝,被柔毛,基部木質(zhì)化。葉對生;無或近無柄;葉片紙質(zhì);寬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3cm,先端鈍圓至漸尖,基部楔形,葉中部邊緣有2-6對三角狀鋸齒,兩面均必被短毛,有時老葉上被刺毛。總狀花序,花密生花序頂端;小苞片條狀長圓形,狹窄,被毛;花萼長5mm,膜質(zhì),被髯毛,萼齒三角形,先端漸尖,與萼筒等長;花冠黃色,長6-8mm,花冠筒寬鐘狀,包在萼內(nèi),花冠裂片前方1枚稍大,其余近相等,近圓形,開展;雄蕊4,二強(qiáng),著生于花冠筒的中部以下,后方的一對花絲被多細(xì)胞長腺毛;花柱長,柱頭舌形,被短絨腺毛。蒴果圓球形,平滑無毛,包于宿存萼內(nèi),室背2裂。種子圓柱形,長不及1mm,被包于杯新詩網(wǎng)膜中。花、果期8-11月。
根含羥基-β-紫羅蘭酮葡萄糖甙(hydroyx-β-ionone glucoside)和桃葉珊瑚甙元-1-O-β-龍膽二糖甙(aucubigenin-1-O-β-gentiobioside)[1],桃葉珊瑚甙(aucubin),玉葉金花甙酸甲酶(mussaenoside)[2],黑蒴甙(melasmoside)[3].
瀉下、抗腫瘤作用 從黑蒴根水溶性部分分離的桃葉珊瑚甙對小鼠有演下作用,服后6h起效,其ED50為0.39g/kg[1、2],并能促進(jìn)尿酸排泄[3]。從黑蒴根中提取得到的黑蒴甙有抗腫瘤作用,200mg-kg腹受苦注射,對小鼠肉瘤白血病L759的抑制率為59.38%[4]。
味微苦;性涼
清熱利濕;活血散瘀。主黃疸型肝炎;肚脾腫大;跌打損傷;痛經(jīng)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黑蒴的全草。秋、冬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叢中或疏林下。分布云南、廣東等地。
原形態(tài)矮小草本。全株被粗毛。單葉對生,卵圓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3厘米,寬1~1.5厘米,邊緣有鋸齒;無柄?;ㄒ干陧敳咳~間,呈總狀花序,花柄有對生的小苞片2枚;萼闊鐘狀,葉狀,后來膨大,裂片鑷合狀排列;花冠唇形,黃色,裂片5,闊,覆瓦狀排列;雄蕊4,內(nèi)藏。蒴果藏于萼內(nèi),室裂。
性味涼,微苦。
功能主治祛濕,平肝,散瘀活血。治黃疸型肝炎,肝腫大,跌打傷瘀腫,痛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外用:搗敷。
復(fù)方治跌打損傷:化血膽、澤蘭、酢漿草。搗泥狀,加酒適量包患處。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化血膽拼音注音Huà Xuè Dǎn別名紅根草
英文名Field Melasma,all-grass of Field Melasma出處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黑蒴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asma aruense (Benth.) Mazz.[Glossostylis aruensis Benth.;Alectra aruensis (Benth.)Merr.]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2100m的山坡草地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10-50cm。干后變成黑色。莖直立,單一或有少數(shù)分枝,被柔毛,基部木質(zhì)化。葉對生;無或近無柄;葉片紙質(zhì);寬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3cm,先端鈍圓至漸尖,基部楔形,葉中部邊緣有2-6對三角狀鋸齒,兩面均必被短毛,有時老葉上被刺毛。總狀花序,花密生花序頂端;小苞片條狀長圓形,狹窄,被毛;花萼長5mm,膜質(zhì),被髯毛,萼齒三角形,先端漸尖,與萼筒等長;花冠黃色,長6-8mm,花冠筒寬鐘狀,包在萼內(nèi),花冠裂片前方1枚稍大,其余近相等,近圓形,開展;雄蕊4,二強(qiáng),著生于花冠筒的中部以下,后方的一對花絲被多細(xì)胞長腺毛;花柱長,柱頭舌形,被短絨腺毛。蒴果圓球形,平滑無毛,包于宿存萼內(nèi),室背2裂。種子圓柱形,長不及1mm,被包于杯新詩網(wǎng)膜中。花、果期8-11月。
化學(xué)成分根含羥基-β-紫羅蘭酮葡萄糖甙(hydroyx-β-ionone glucoside)和桃葉珊瑚甙元-1-O-β-龍膽二糖甙(aucubigenin-1-O-β-gentiobioside)[1],桃葉珊瑚甙(aucubin),玉葉金花甙酸甲酶(mussaenoside)[2],黑蒴甙(melasmoside)[3].
藥理作用瀉下、抗腫瘤作用 從黑蒴根水溶性部分分離的桃葉珊瑚甙對小鼠有演下作用,服后6h起效,其ED50為0.39g/kg[1、2],并能促進(jìn)尿酸排泄[3]。從黑蒴根中提取得到的黑蒴甙有抗腫瘤作用,200mg-kg腹受苦注射,對小鼠肉瘤白血病L759的抑制率為59.38%[4]。
性味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活血散瘀。主黃疸型肝炎;肚脾腫大;跌打損傷;痛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