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叢枝蓼

    《中藥大辭典》:叢枝蓼拼音注音Cónɡ Zhī Liǎo別名

    水紅辣蓼、辣蓼(《全展選編·傳染病》)。

    出處

    《全展選編·內(nèi)科》

    來源

    為蓼科植物叢枝蓼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溪邊或陰濕處。分布我國南北各地。

    原形態(tài)

    叢枝蓼,又名:簇蓼。

    平臥或斜生草本,高30~60厘米。近基部多分枝,無中央莖的區(qū)別。單葉,互生,通常卵形,有時呈披針形,兩端狹尖,兩面無毛或有短柔毛,在葉緣和中脈上經(jīng)常有小刺狀毛;托鞘有緣毛。穗狀花序,通常頂生或腋生,花穗細(xì)弱,具稀疏的小花,生在下部的間斷不連;花被粉紅色或白色;苞片漏斗狀,綠色,無毛,通常具粉紅色的邊緣,上有緣毛。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的花被內(nèi)。花期9~10月。

    功能主治

    治腹痛泄瀉,痢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用)。

    復(fù)方

    治急性胃腸炎:鮮吹風(fēng)散(木蘭科植物異形南五珠子藤)三十公斤,辣蓼草五公斤,加水至一百二十六公斤,煎熬濃縮至四十二公斤,加2%尼泊金作防腐劑。每服10~20毫升,每日取三至四次,兒童減半。(《全展選編·內(nèi)科》)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急性細(xì)菌性痢疾:用100%辣蓼煎劑,成人每次60毫升,日服3次;小兒按體重服10~30毫升,每日3次。待體溫下降至正常,臨床癥狀消失后再續(xù)服2~3天停藥。一般7天為一療程。治療54例,其中成人32例,小兒22例。成人組體溫下降主正常所需時間最短30小時,最長4天;小兒組體溫平均在36小時左右下降至正常。各種癥狀消失的平均時間,成人組為3天,小兒組為2.5天;大便性狀的改善較臨床癥狀為晚,在體溫下降及其他癥狀消失后,稀便仍可持續(xù)2~3天。全組病例大便培養(yǎng)陽性者共20例(其中弗氏桿菌18例,宋氏桿菌2例),治療后復(fù)查全部陰性,轉(zhuǎn)陰時間平均4~5天。成人32例全部治愈,無1例復(fù)發(fā)。小兒18例痊愈,4例顯著好轉(zhuǎn)。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叢枝蓼拼音注音Cónɡ Zhī Liǎo別名

    辣蓼、蓼辣草、簇蓼、辣蓼草、水紅辣蓼、小辣蓼、紅桿辣子、野辣子棵、白辣蓼草、鉆之連、辣蓼、水紅花蓼、野紅辣蓼、家馬蓼、小紅辣蓼、旱辣寥、水紅花、叢生蓼、馬辣子

    出處

    出自《全展選編·內(nèi)科》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叢枝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caespitosum Bl.

    采收和儲藏:7-9月花期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溪邊或陰濕地處。

    資源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一年生平臥或斜生草本,高30-60cm。叢生。單葉互生;葉柄短;托葉鞘有緣毛;葉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qū)捙樞?,長4-9cm,寬1.5-3cm,兩端漸尖,兩面無毛或有短柔毛,在葉緣及中脈上常有小刺尖毛。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穗纖細(xì),具稀疏的小花;苞片漏斗狀,無毛,常具粉紅色,邊緣有緣毛;花被5深裂,粉紅色或白色。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光澤,包于宿存花被內(nèi)?;ㄆ?-9月,果期9-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莖技圓柱形,基部多分枝,棕褐色至紅褐色,節(jié)部稍膨大,無毛,斷面中空。葉片皺縮,卷曲,易破碎,展平后卵形、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3cm,先端急狹而成尾狀,基部狹楔形,兩面及葉緣有伏毛,或僅沿脈疏生伏毛,淡綠色至褐棕色,草質(zhì);托葉鞘短筒狀,疏生優(yōu)毛,先端截形,有長睫毛。花序穗狀,單生,或2-3個集生,花穗細(xì)弱,花簇稀疏間斷;花被粉紅色。瘦果三棱形,黑色有光澤,包于宿存花被內(nèi)。氣微,味微澀。

    性味

    辛;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健脾消疳;活血調(diào)經(jīng);解毒消腫。主泄瀉;痢疾;疳疾;月經(jīng)不調(diào);濕疹;腳癬;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9。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Shēn Tiáo別名人參條英文名Panax ginseng C.A.Mey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人參根莖上的不定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ax ginseng C.A.Mey.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洗凈,曬干。原形態(tài)多年生......
  • 拼音注音Chā Fēn Liǎo別名酸不溜、分枝蓼、叉枝蓼、酸姜來源蓼科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 L.,以根(黑色老根為佳)入藥。生境分布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性味酸、甘,溫。功能主治祛寒,溫腎。主治寒疝,......
  • 《全國中草藥匯編》:叉枝藻來源藻類紅藻門叉枝藻Gymnoganyrus flablliformis Harv.,以葉狀體入藥。功能主治為瓊膠的輔助原料,并用作緩瀉劑。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叉枝藻拼音注音Chā Zhī Zǎo別......
  • 拼音注音Chā Zhī Yā Cōnɡ別名苦葵鴉蔥、羊奶及及、散枝鴉蔥、分枝鴉蔥來源菊科叉枝鴉蔥Scorzonera divaricata Turcz.,以鮮植物汁液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性味苦,寒。注意根有毒......
  • 《全國中草藥匯編》:叉歧繁縷拼音注音Chā Qí Fán Lǚ來源石竹科叉歧繁縷Stellaria dichotoma L.,以根、全草入藥。生境分布華北、西北、四川。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熱涼血。主治盜汗骨蒸,結(jié)核潮熱,久瘧發(fā)熱。用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