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鼻血雷

    《中藥大辭典》:鼻血雷拼音注音Bí Xiě Léi別名

    鼻血連(《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輯》)

    出處

    《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輯》

    來源

    為馬兜鈴科植物管花馬兜鈴。冬季采挖,洗凈切段,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陰濕處。分布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管花馬兜鈴,又名:鐘鈴藤細(xì)辛。

    多年生攀援草本。莖無毛。葉卵狀心形,長5~11厘米,先端短尖,歪斜,基部心形,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被短柔毛;葉柄長2~5厘米。花腋生,花柄長約1厘米;花被喇叭狀,長約3~4厘米,基部膨大呈球狀,上端逐漸擴大成偏向一面的側(cè)片,側(cè)片先端截平或微缺;雄蕊6。蒴果矩圓形,具6棱,6瓣裂開。

    性味

    《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輯》:"苦,寒。"

    功能主治

    ①《廣西藥植名錄》:"鎮(zhèn)痛。"

    ②《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輯》:"清熱解毒,止痛。治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內(nèi)服:泡酒。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鼻血雷拼音注音Bí Xiě Léi別名

    南木香、紅葉青木香、避蛇參、九月生、白朱砂蓮、萬丈龍、一點血、一吊血、天然草、鼻血蓮、畢石牛、紅白藥、金絲丸。

    英文名Root of Tubeflower Duchmans pipe出處

    出自《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輯》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管花馬兜鈴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 tubiflora Dunn.

    采收和儲藏:冬季采挖,洗凈切段,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分布福建、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

    資源分布:生于山坡陰濕處。

    原形態(tài)

    管花馬兜鈴 多年生攀援草本。莖無毛。葉互生;葉柄長2-5cm;葉片卵狀心形,長5-11cm,先端短尖,歪斜,基部心形,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被短柔毛。花腋生,花梗長約1cm;花被喇叭狀,長約3-4cm,基部膨大呈球狀,上端逐漸擴大成偏缶一面?zhèn)绕?,?cè)片先端截平或微缺;雄蕊6。蒴果矩圓形,具6棱,6瓣裂開?;ㄆ?-8月,果期9-11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類圓柱形,常彎曲,直徑1-5mm,有須根。表面灰色或灰棕色,彎曲外皮部常半裂或環(huán)裂裸露出木部。質(zhì)硬脆,易折斷,斷面折斷,斷面不整齊,橫切面皮部灰白鬼,木部淡黃色。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表皮細(xì)胞1列,壁稍厚,木栓化。皮層20余細(xì)胞;石細(xì)胞單個或數(shù)個成群散在,孔溝、紋孔及層紋均明顯;內(nèi)皮層細(xì)胞凱氏點明顯。韌皮部較窄;形成不明顯;木質(zhì)部從中心放射出4-6束,導(dǎo)管大型,常單個散在,壁木化。本品薄壁細(xì)胞含大量的淀粉粒;亦可少數(shù)油細(xì)胞。

    粉末特征:灰黃色。①淀粉粒眾多,類圓形或橢圓形,多單粒,復(fù)粒由2-3粒組成,較少,臍點呈空洞狀。②石細(xì)胞類方形、長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18-40μm,長46-156μm,層紋隱約可見,紋孔及孔溝明顯,木化。③纖維多碎斷,末端漸尖或鈍,直徑15-18μm,壁木化,具斜紋孔。④具緣紋孔及網(wǎng)紋導(dǎo)管直徑18-24μm。⑤油細(xì)胞類圓形,壁稍厚,微木化,內(nèi)含棕色油珠及快狀物。

    化學(xué)成分

    根含馬兜酸A(aristolochic acid A)、7-羥基馬兜鈴酸A(7-hydroxy-aristolochic acid A),木蘭花堿(magnoflorine)和揮發(fā)油。馬兜鈴總酸性成分含量為0.36%。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全株粗粉2g,加濃氨水濕潤后,加乙醚25ml,浸漬過夜,濾過。濾液濃縮至干,加稀鹽酸4ml,溶解殘渣,濾過于3個試管中。分別入硅鎢酸、碘化汞鉀各2滴,依次生黃白色、紅棕色和淡黃色沉淀。(2)取全株粗粉2g,加乙醇25ml,水浴回流15min,濾過,濾液供下述試驗。①取濾液1ml,加入三氯化鐵氰化鉀試液1沆,溶液顯綠色。②取濾液1ml,加3%碳酸鈉溶液1ml,置沸水浴中加熱3min,冷卻,加新配制重氮化劑2滴,溶液顯紅色。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苦;辛;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行氣止痛。主毒蛇咬傷;瘡瘍癤腫;胃疼痛;腸炎痢疾;腹瀉;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痛經(jīng);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研末,每次1.5-3g,每次2-3次。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鎮(zhèn)痛。

    2.《中草藥土方土法戰(zhàn)備專輯》:清熱解毒,止痛。治毒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iǎn Yīnɡ Táo別名棱果蒲桃來源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紅果仔的葉或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genia uniflora L.[Myrtus brasiliana L.; Eugenia Michelii Lam.]......
  • 拼音注音Biǎn Gǎn Pāo Cǎo別名水莎草、三棱草來源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扁稈藨草的塊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irpus planiculmis Fr. Schmidt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除去莖葉及根莖,洗凈,曬干。生境......
  • 《全國中草藥匯編》:扁竹蘭拼音注音Biǎn Zhú Lán別名蘭花扁竹、扁竹鳶尾、扁竹、都拉來源鳶尾科扁竹蘭Iris wattii Baker,以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涼血消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氣管炎......
  • 《全國中草藥匯編》:扁竹根拼音注音Biǎn Zhú Gēn別名蝴蝶花、鐵扁擔(dān)、豆豉葉根來源鳶尾科鳶尾屬植物蝴蝶花Iris japonica Thunb.,以全草和根狀莖入藥。四季均可采挖,洗凈,曬干。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主治全草:清熱解......
  • 拼音注音Biǎn Zhú Cè別名小扁草、扇子草、滾龍細(xì)辛、草靈芝、小石菖蒲、蒼草、復(fù)生草、扁竹蘭、消疝草來源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叉柱巖菖蒲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fieldia divergens Bur.et Fra-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