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扁竹根

    《全國中草藥匯編》:扁竹根拼音注音Biǎn Zhú Gēn別名

    蝴蝶花、鐵扁擔、豆豉葉根

    來源

    鳶尾科鳶尾屬植物蝴蝶花Iris japonica Thunb.,以全草根狀莖入藥。四季均可采挖,洗凈,曬干。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全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肝炎,肝腫大,肝區(qū)痛,胃痛,食積脹滿,咽喉腫痛,跌打損傷。

    根狀莖:瀉下通便。用于便秘。

    用法用量

    全草2~5錢;根狀莖1~2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扁竹根拼音注音Biǎn Zhú Gēn別名

    土知母、鴨兒參(《貴州民間方藥集》),下搜山虎(《貴州草藥》),鐵扁擔(《上海常用中草藥》)。

    出處

    《分類草藥性》

    來源

    為鳶尾科植物蝴蝶花根莖。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化學成分

    含多量維生素C。

    性味

    苦,寒。

    ①《四川中藥志》:"性涼,味辛辣,有小毒。"

    ②《貴州草藥》:"性涼,味苦微澀。"

    ③《上海常用中草藥》:"苦,寒。"

    功能主治

    消食,殺蟲,清熱,通便。治食積腹脹,蛔蟲腹痛,牙痛,喉蛾,大便不通。

    ①《分類草藥性》:"治食積,消飽脹,噙蛾子,并治跌打損傷。"

    ②《貴州草藥》:"清熱解毒,固脫,殺蟲。"

    ③《上海常用中草藥》;"鮮根瀉下通便。"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敷。

    復方

    ①治小兒食積飽脹:扁竹根、魚鰍串根、五谷根、隔山撬、卷子根、石氣柑、雞屎藤、絳耳木根、車前草。煎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食積、氣積及血積:扁竹根、臭草根、打碗子根、絳耳木子、劉寄奴。研粉和酒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蛔蟲積痛:扁竹根、川谷根各五錢,水案板(全草)、苦楝皮各三錢。煨水服。

    ④治臌脹:扁竹根一兩,煨水服;或用鮮根一錢,切細,米湯吞服。

    ⑤治牙痛(火痛):扁竹根五錢。煮綠殼鴨蛋吃。(③方以下出《貴州草藥》)

    ⑥治便秘:鐵扁擔鮮根三至四錢。洗凈,打碎或切碎,吞服。一般約一小時左右即瀉,或略有腹痛。不可多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⑦治年久瘧疾:扁竹根三至五錢。煨水沖少量酒服。(《貴州草藥》)

    ⑧治子宮脫垂:扁竹根二兩。搗絨炒熱,包患處。(《貴州草藥》)

    備注

    同屬植物鳶尾的根莖,在四川亦稱扁竹根,與本品同等使用。參見"鳶尾"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扁竹根拼音注音Biǎn Zhú Gēn英文名Rhizome of Fringed Iris出處

    出自《分類草藥性》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鳶尾科植物蝴蝶花的根莖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ris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挖,除去葉及花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較蔭蔽而濕潤的草地、疏林下或林緣草地。云貴高原一帶常生于海拔3000-3300m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蝴蝶花,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莖橫生,竹鞭狀。葉基生,套褶成2列;葉片劍形,長25-60cm,寬1.5-3.2cm,先端漸尖,全緣?;ò鸥叱鲇谌~,花多排成疏散的總狀聚傘花序,分枝5-12個;苞片2-3枚,內(nèi)含2-4朵花;花淡紫色或藍紫色,直徑約5cm,外輪花被裂片3,倒卵形或橢圓形,長2.5-3cm,寬1.4-2cm,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邊緣波狀,有細齒裂,中脈上有隆起的黃色雞冠狀附屬物,內(nèi)輪花被裂片先端微凹,邊緣有細裂齒;雄蕊3,花絲淺藍色,花藥白色;子房紡錘形,花柱3,分枝扁平,先端2裂。蒴果橢圓形,長2.5-3cm,直徑1.2-1.5cm。種子黑褐色,為不規(guī)則的多面體。花期3-4月,果期5-6月。

    化學成分

    根莖含鳶尾醛類(iridals):右旋-(6R,10S,11S,14S,26R)-26-羥基-15-亞甲基螺鳶尾-16-烯醛[(+)-(6R,10S,11S,14S,26R)-26-hydroxy-15-methylidenespiroirid-16-enal],異-德國鳶尾醛(iso-iridogermanal),射干醛(belamcandal),28-去乙酰基射干醛(28-deacetylbelamcandal),16-O-乙?;?異-德國鳶尾醛(16-O-acetyl-iso-iridogermanal)。并含有鳶尾醛的脂肪酸酯(fatty acid esters)等。

    性味

    苦;辛;寒;有小毒

    注意

    脾虛便溏及孕婦禁服。

    功能主治

    消食;殺蟲;通便;利水;活血;止痛;解毒。主食積腹脹;蟲積腹痛;熱結腹痛;熱結便秘;水腫;癓瘕;久虐;牙痛;咽喉腫痛;瘡腫;瘰疬;跌打損傷;子宮脫垂;蛇犬咬傷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 煎湯, 6-9g;或研末;或泡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復方

    ①治小兒食積飽脹:扁竹根、魚鰍串根、五谷根、隔山撬、卷子根、石氣柑、雞屎藤、絳耳木根、車前草。煎服。(《四川中藥志》),②治食積、氣積及血積:扁竹根、臭草根、打碗子根、絳耳木子、劉寄奴。研粉和酒服。(《四川中藥志》)③治蛔蟲積痛:扁竹根、川谷根各五錢,水案板(全草)、苦楝皮各三錢。煨水服。④治膨脹:扁竹根一兩,煨水服;或用鮮根一錢,切細,米湯吞服。⑤治牙痛(火痛):扁竹根五錢。煮綠殼鴨蛋吃。(③--⑤方均出《貴州草藥》)⑥治便秘:鐵扁擔鮮根三至四錢。洗凈,打碎或切碎,吞服。一般約一小時左右即瀉,或略有腹痛。不可多服。(《上海常用中草藥》)⑦治年久瘧疾:扁竹根三至五錢。煨水沖少量酒服。(《貴州草藥》)⑧治子宮脫垂:扁竹根二兩。搗絨炒熱,包患處。(《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1.《分類草藥性》:治食積,消飽脹,噙蛾子,并治跌打損傷。

    2.《上海常用中草藥》:鮮根瀉下通便。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楊葉拼音注音Bái Yánɡ Yè出處《唐本草》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葉。功能主治《綱目》:“治齲齒,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發(fā),骨從中出,頻搗敷之?!皬头街我墀復龋喊讞钚氯~,用手指打數(shù)十下,使葉熟軟,以背面貼患處,每個瘡面貼......
  • 《中藥大辭典》:白楊枝拼音注音Bái Yánɡ Zhī出處《綱目》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枝。功能主治《綱目》:“消腹痛,治吻瘡?!坝梅ㄓ昧績?nèi)服:浸酒。外用:燒汁涂。復方①治腹脹滿堅如石,積年不損者:白楊東南枝,去蒼皮,護風細銼五升,熬令黃......
  • 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別名響葉楊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團葉楊的皮及葉。秋季采集,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向陽的山坡疏林中。分布于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5~10米。樹皮灰白色,枝圓棒狀,棕色或灰棕色,幼時有柔毛。......
  • 《中藥大辭典》:白楊樹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Gēn Pí別名白楊皮(《分類草藥性》)。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根皮。春季采挖。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楊樹皮“條。性味苦,平。①《分類草藥性》:“性澀,微苦?!阿凇?.....
  • 《中藥大辭典》:白楊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Pí別名白楊皮(《梅師集驗方》)。出處《唐本草》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皮。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山楊,又名:大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