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榧根皮

    《中藥大辭典》:榧根皮拼音注音Fěi Gēn Pí出處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為紅豆杉科植物的根皮

    功能主治

    治風(fēng)濕腫痛。

    用法用量

    榧根皮加九力鋼(菊科千里光)煎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榧根皮拼音注音Fěi Gēn Pí出處

    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紅豆杉科植物榧樹的根皮。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Torreya grandis Fort.ex Lindl.[Torreya grandi Fort.var .dielsii Hu]

    采收和儲(chǔ)藏:秋、冬季采挖根部,剝?nèi)「?,曬干?/p>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溫暖濕潤的黃壤、紅壤及黃褐壤土,混生于森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南部、江蘇南部、浙江、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及大別山區(qū)、江西北部、西至湖南西南部及貴州松桃等地的滌拔1400m以下的山地;浙江西天目山海拔1000m以下地帶有野生大樹。

    原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達(dá)25m,胸徑55cm,樹皮淡灰黃色、深灰色或灰褐色,不規(guī)則縱裂。小枝近對(duì)生或輪生,一年生小枝綠色,二至三年生小枝黃綠色、淡褐色或暗綠黃色,稀淡褐色。葉條形,通常直,長1.1-2.5cm,寬2.5-4cm,先端凸尖或具刺狀短尖頭,基部圓,上面光綠色,中脈不明顯,有2條稍明顯的縱槽,下面淡綠色,氣孔帶與中脈帶近等寬,綠色邊帶與孔帶等寬或稍寬。雌雄異株,雄球花單生葉腋,雌球花成對(duì)生于葉腋,基部各有2對(duì)交叉對(duì)生的苞片及外側(cè)的一小苞片,胚珠直立,單生于假種皮上。種子橢圓形、卵圓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2-4.5cm,徑1.5-2.5cm,熟時(shí)假種皮淡紫褐色,有白粉,先端有小凸尖頭,胚乳微皺?;ㄆ?月,種子翌年10月成熟。

    歸經(jīng)

    脾;大腸經(jīng)

    性味

    甘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主風(fēng)濕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

    臨床應(yīng)用

    榧根皮加九力鋼(菊科千里光)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葉藤別名紅藤仔、飛揚(yáng)藤、胱皮藤、紅絲線、扛棺回[海南]來源蘿藦科白葉藤屬植物白葉藤Crytolepis sinensis (Lour.) Merr.,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曬干。性味甘、淡,涼。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 拼音注音Bái Tǔ Fú Línɡ別名白萆薢、白土苓、土茯苓、鐵架子土茯苓、九牛力、千斤力、土萆薢來源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塊莖。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采收和儲(chǔ)藏:春、秋二季采挖......
  • 來源蘿藦科白地牛Cynanchum mooreanum Hemsl.,以根入藥。生境分布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廣東。功能主治主治腸結(jié)核。用法用量配苦木霜、黃柏、毛冬青根各3錢,水煎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Bái Dì Zǐ Wǎn別名大火草、牛耳朵火草(《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白葉不翻、小一支箭、白頭翁(《云南中草藥選》)。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鉤毛大丁草的根。秋、冬采挖。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邊、草叢中。原......
  • 《中藥大辭典》:白堊拼音注音Bái è別名白涂(《說文》),白善土(《別錄》),白土子(《本草衍義》),畫粉(《綱目》)。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沉積巖類巖石白堊的塊狀物或粉末。原形態(tài)由方解石質(zhì)點(diǎn)和有孔蟲,軟體動(dòng)物和球菌類的方解石質(zhì)碎屑組成。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