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堊

    《中藥大辭典》:白堊拼音注音Bái è別名

    白涂(《說文》),白善土(《別錄》),白土子(《本草衍義》),畫粉(《綱目》)。

    出處

    《本經(jīng)》

    來源

    為沉積巖類巖石白堊的塊狀物或粉末。

    原形態(tài)

    由方解石質(zhì)點(diǎn)和有孔蟲,軟體動物和球菌類的方解石質(zhì)碎屑組成。為白色、淡綠色、淡黃色之無晶形粉末或土狀結(jié)塊。質(zhì)軟而輕,手觸之有粗感,舔之不粘舌。多產(chǎn)于白堊紀(jì)之沉積巖中。

    化學(xué)成分

    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夾雜物有少量的硅酸鋁、硅酸鎂、磷酸鈣、氧化鐵等。

    炮制

    《雷公炮炙論》:"凡使白堊勿用色青并底白者。先單搗令細(xì),三度篩過了,又入缽中研之,然后將鹽湯飛過曝干。每修事白堊二兩,用白鹽一分,投于斗水中,用銅器物內(nèi)沸十余沸了,然后用此沸了水飛過白堊,免結(jié)澀人腸也。"

    歸經(jīng)

    《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jīng)。"

    性味

    苦,溫。

    ①《本經(jīng)》:"味苦,溫。"

    ②《別錄》:"辛,無毒。"

    ③《藥性論》:"甘,平。"

    注意

    《別錄》:"不可久服,傷人五藏,令人羸瘦。"

    功能主治

    溫中,澀腸,止血,斂瘡。治反胃,瀉痢,吐血,衄血,眼弦赤爛,臁瘡。

    ①《本經(jīng)》:"主女子寒熱癥瘕,月閉積聚。"

    ②《別錄》:"(治)陰腫痛,漏下無子,止泄利。"

    ③《藥性論》:"主女子血結(jié),月侯不通,能澀腸止痢,溫暖。"

    ④《日華子本草》:"治瀉痢,痔瘺,泄精,女子子宮冷,男子水臟冷,鼻洪吐血。"

    ⑤《醫(yī)林纂要》:"補(bǔ)肺生金,解渴清暑。治肺癰、痿,止赤白痢,和脾胃。治霍亂腹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丸、散,1.5~3錢。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虛熱翻胃:白堊土一斤,米醋一斤。煅土赤,入醋內(nèi),再煅再入,以醋干為度;取土二兩,入炮姜一錢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甚者二錢,須服四兩。(《婦人良方》白堊散)

    ②治水瀉米谷不化,晝夜不止:白堊一兩(火煅過),干姜(炮)一兩,楮葉二兩(生研細(xì))。上三味,搗研為末,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招拿罪嬚{(diào)下二十丸。(《圣濟(jì)總錄》白堊丸)

    ③治衄血不止:白土末五錢,井華水調(diào)服。(《瑞竹堂經(jīng)驗(yàn)方》)

    ④治風(fēng)赤爛眼,倒睫拳毛:白土一兩,銅青一錢。為末,每以半錢泡湯洗。(《華佗方》)

    ⑤治臁瘡不干:白善土煅研末,生油調(diào)搽。(《集玄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白堊拼音注音Bái è別名

    白涂、白墡、白善、白惡、白善土、白土子、畫粉、白土

    英文名Chalk出處

    出自1.《本經(jīng)》。

    2.《別錄》:白善,生邯鄲山谷。采無時。

    3.陶弘景:白堊,即今畫用者,甚多而賤,俗方亦稀用。

    4.《四聲本草》:白堊,不入湯。

    5.《日華子本草》:白堊,入藥燒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粘土巖高嶺土或膨潤土,前者主含硅酸鹽類高嶺石族礦物高嶺石,后者主含蒙脫石族礦物蒙脫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olin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產(chǎn)于白堊紀(jì)之沉積巖中。

    資源分布:1.主產(chǎn)于河北、山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等地。

    2.膨潤土 為以蒙脫石為主要組分的粘土。參見“甘土”條。

    原形態(tài)

    1.高嶺土 隱晶質(zhì)土狀塊體,白色,或染呈淡綠、黃等色調(diào),土狀光澤,硬度近于指甲;含殘存長石、石英處硬度大于小刀。相對密度2.5-2.7(體比重)。影響其性狀的主要礦物組分有:高嶺石(參見“白石脂”條);絹云母-水云母(參見“黃石脂”條);蒙脫石。其中高嶺石是組成高嶺土的主要礦物成分。其特性為不溶于水,但于水中分散;具吸附污物及陽離子交換能力。遇鹽酸不起泡,僅分散或有部分組分被溶解。

    2.膨潤土 為以蒙脫石為主要組分的粘土。參見“甘土”條。

    性狀

    性狀鑒別 (1)高嶺土 呈不規(guī)則狀。白色、淺灰白色。表面細(xì)膩,有滑膩感。具吸水力,舐之粘舌。體較輕,質(zhì)較軟,用指甲可刻劃成痕??伤苄缘?,粘結(jié)性小。微帶土腥氣,味淡。(2)膨潤土 一般呈白色、粉紅色、汪灰色。具蠟狀光澤。吸水后體積膨脹。具高可塑性和良好的粘結(jié)性。

    化學(xué)成分

    主要成分為硅酸鹽,其實(shí)驗(yàn)式分別為Al4[Si4O10](OH)8,KAl2[Si3AlO10](OH)2,(Na,Ca1/2)0.33(Al,Mg)2[(Si,Al)4O10](OH)2·Nh2o。另外還含有鐵、鈦、鋇、鍶、釩、鉻、銅等元素。

    炮制

    《雷公炮炙論》:凡使白堊勿用色青并底白者。先單搗令細(xì),三度篩過了,又入缽中研之,然后將鹽湯飛過曝干。每修事白堊二兩,用白鹽一分,投于斗水中,用銅器物內(nèi)沸十余沸了,然后用此沸了水飛過白堊,免結(jié)澀人腸也。

    歸經(jīng)

    脾;肺;腎經(jīng)

    性味

    苦;溫;無毒

    注意

    《別錄》:不可久服,傷人五藏,令人羸瘦。

    功能主治

    溫中暖腎;澀腸;止血;斂瘡。主反胃;瀉痢;男子遺精;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不孕;吐血;便血;衄血;眼弦赤爛;臁瘡;痱子瘙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丸、散,1.5-3錢。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本經(jīng)》:主女子寒熱癥瘕,月閉積聚。

    2.《別錄》:(治)陰腫痛,漏下無子,止泄利。

    3.《藥性論》:主女子血結(jié),月候不通,能澀腸止痢,溫暖。

    4.《日華子本草》:治瀉痢,痔瘺,泄精,女子子宮冷,男子水臟冷,鼻洪吐血。

    5.《醫(yī)林纂要》:補(bǔ)肺生金,解渴清暑。治肺癰、痿,止赤白痢,和脾胃。治霍亂腹痛。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半截葉拼音注音Bàn Jié Yè別名鍋鏟葉、金邊蓮(《云南中草藥選》),半節(jié)葉、半節(jié)觀音(《云南思茅中草藥選》),牙喃壩(傣名)。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西番蓮科植物鐮葉西番蓮的全草。全年可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邊......
  • 拼音注音Bàn Bǎ Sǎn別名搜山虎、虎爪搜山虎、箐雞尾、野蕨菜來源蕨類水龍骨科扇蕨屬植物扇蕨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Baker)Christ,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去毛,曬干。性味甘、微苦、澀,涼......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拉子別名見風(fēng)干來源榛科鵝耳櫪屬植物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 Blume.,以果穗入藥。秋季采,曬干。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健胃消食。用于胸腹脹滿,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用法用量3~5錢。備注(1)華鵝耳櫪......
  • 拼音注音Bàn Zhī Lián別名松葉牡丹(《植物學(xué)大辭典》),金絲杜鵑(《中國植物圖鑒》),佛甲草、打砍不死、萬年草(《南寧市藥物志》)。出處《江西民間草藥》來源為馬齒莧科植物大花馬齒莧的全草。6~9月采取。生境分布各地均有栽培。原形態(tài)......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春蓮拼音注音Bàn Chūn Lián別名半層蓮、野苞蘆來源蘭科蜻蜓蘭屬植物小花蜻蜓蘭Tulotis ussuriensis (Reg. et Macck) Hara,以根入藥。春夏采收,洗凈鮮用。性味辛、苦,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