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峨山草烏

    《全國中草藥匯編》:峨山草烏拼音注音é Shān Cǎo Wū來源

    毛茛科飛燕草屬植物卷距飛燕草Delphinium fargesii Franch.,以入藥。初春或秋季采挖,除去莖葉,洗凈,去須根。

    炮制

    水浸泡10日以上,每日換水1~2次,至麻味甚小為止,取出拌以生姜、甘草,蒸2~3小時(shí),取出晾干供用。

    性味

    辛,熱。有毒。

    注意

    不可過量,對年老體虛,孕婦均忌服。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溫通經(jīng)絡(luò),止痛。用于風(fēng)濕筋骨疼痛,麻木,癱瘓。

    用法用量

    0.5~1錢。作酒劑或散劑(均須加工炮制后應(yīng)用)。

    備注

    (1)本品有毒,不可過量,對年老體虛,孕婦均忌服;本品用蜂蜜炒后,先煎0.5~1小時(shí),再入余藥,能減輕毒性,服用較為安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峨山草烏拼音注音é Shān Cǎo Wū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峨山飛燕草四川飛燕草。

    原形態(tài)

    ①峨山飛燕草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米,具長直根,光滑或上部略具纖毛。莖無毛,有細(xì)縱校。葉互生,掌狀5~7裂,闊楔形,均具缺刻,上面較光滑,有時(shí)葉脈上具剛毛,下面光滑,周圍有繸狀剛毛;基部葉柄長14~16厘米,上部葉柄較短。圓錐花序,具花10余朵;苞片葉狀,1~3裂,裂片線狀披針形;花藍(lán)色,徑約2厘米;萼片5,下部萼片長橢圓形,上面具黃色剛毛,下面無毛,上部萼片有彎曲的距,外面滿具黃色剛毛,其余萼片兩面無毛;上部花瓣具鳥喙?fàn)钪啵自谳嗑嘀?,無毛,暗黃色,下部者卵圓形,2裂,淡紫色,具黃色剛毛;雄蕊多數(shù);心皮3,略具黃色剛毛。蓇葖果?;ㄆ?月。

    生林邊半陰處。分布四川。

    ②四川飛燕草

    多年生草本,高60~70厘米。莖通常具倒卷剛毛。葉基生或莖生;基生葉之柄長10~12厘米,被卷剛毛,葉片掌狀分裂,裂片菱形,羽裂或具粗鋸齒,兩面具黃色剛毛。花少,藍(lán)色,呈總狀花序;花梗密被剛毛;苞片線形,具剛毛;萼片卵圓形,表面具纖毛,里面光滑,上部萼片有距,略彎曲;上部花瓣光滑,呈暗黃色,長披針形,下部者常2裂,藍(lán)色,具剛毛;雄蕊多數(shù);心皮8枚,亦具剛毛,蓇葖果。

    分布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性溫,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

    鎮(zhèn)痛。祛風(fēng)除濕。治中風(fēng)半身不遂,風(fēng)濕筋骨疼痛,并涂癰瘡癬癩。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8~2錢;浸酒或研末為散(須制熟用)。外用:搗敷。

    復(fù)方

    治擱瘡癬癩:峨山草烏、牛耳大黃、獨(dú)腳連、散血蘋、紅澤蘭。共搗絨涂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峨山草烏拼音注音é Shān Cǎo Wū英文名Root of farges Larkspur,Root of David Larkspur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川黔翠雀花、黑水翠雀花和峨眉翠省花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Delphinium bonvalotii Franch.[D.fargesii auct.non Franch.]2.Delphinium potaninii Huth[D.grandiflorum L.var.potaninii Brühl;D.fargesii Franch.]3.Delphinium omeiense W.T.Wang[D.davidii auct.non Franch.]

    采收和儲藏:初春或秋季采挖,除去莖葉,洗凈,撞去須根,用水浸泡10d以上,每日換水1-2次,至麻味甚小為止,取出拌以生姜、甘草,蒸2-3h.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1100-2600m的山地林邊。

    2.生于海拔1800-3300m的山地山坡或林中。

    3.生于海拔2500-3300m的山地草坡成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貴州。

    2.分布于陜西、甘肅、四川。

    3.分布于四川。

    原形態(tài)

    1.川黔翠雀花,多年生草本。莖高50-70cm,無毛,上部有分枝。莖下部及中部葉有長柄;葉片五角形,長4.5-9cm,寬7-12cm,3深裂,中央深裂片菱形,3裂,二回裂片有少數(shù)小裂片和牙齒,側(cè)深裂片斜扇形,不等2深裂,兩面被短糙毛,傘房狀或短總狀花序,有花3-11朵;苞片線形;花梗長22-4.5cm;小苞片生花梗中部以上;花兩性,兩側(cè)對稱;萼片5,橢圓狀倒卵形,長1.4-2cm,藍(lán)紫色,外面有黃色腺毛和白色短伏毛,距長1.9-2.6cm,向下作螺旋狀彎曲或弧狀彎曲;花瓣2,無毛;退化雄蕊2,藍(lán)紫色,瓣片2裂至中部,有長緣毛,腹面有黃色髯毛;雄蕊多數(shù),無毛;心皮3,有柔毛。蓇葖果長1-1.4cm。種子近橢圓形,長約1mm,有鱗狀橫翅?;ㄆ?-8月,果期7-9月。

    2.黑水翠雀花,多年生草本。莖高60-120cm,無毛,莖中部葉有較長柄,無毛;葉片五角形,長7-8.5cm,寬10-15cm,3深裂,中央深裂片菱形,先端短漸尖,下部全緣,中部3裂,二回裂片有三角形銳牙齒,側(cè)深裂片斜扇形,不等2深裂,上面被糙伏毛,下面脈上被毛;總狀花序頂生,有多數(shù)花;軸和花梗無毛;基部苞片葉狀;花梗長2-9cm;小苞片生花梗下部或中部,通常無毛;花兩性,兩側(cè)對稱;萼片5,倒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1.8cm,藍(lán)紫色,外面中部有短柔毛,內(nèi)面無毛,距長1.6-3cm,下部弓狀向下彎曲;花瓣2,紫色,無毛;退化雄蕊2,藍(lán)紫色,瓣片2裂至中部,有緣毛,腹面被黃色髯毛;雄蕊多數(shù),無毛;心皮3,無毛。蓇葖果長1.4-1.7cm。種子倒卵球形,長約1.5mm,密生鱗狀橫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3.峨眉翠雀花,多年生草本。莖高60-95cm,被硬毛。下部莖生葉有長柄;葉柄長達(dá)25-30cm,基部有長鞘;葉片五角形,長5-9.5cm,寬7.5-16cm,3深裂,中央深裂片菱形,三裂稍超過中部,二回裂片有缺刻狀小裂片和三角形牙齒,側(cè)深裂片斜扇形,不等2-3深裂,兩面被短糙毛。總狀花序有花8-12朵;軸和花梗被白色糙毛和黃色腺毛;基部苞片葉狀;花梗長1-4cm;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上部;花兩性,兩側(cè)對稱;萼片5,橢圓狀倒卵形,長1.2-1.6cm,藍(lán)紫色,外面被白色短毛和黃色腺毛,距長2-2.6cm,末端稍向下彎曲;花瓣2,紫色,無毛;退化雄蕊2,紫色,瓣片2裂達(dá)中部,上部有短緣毛,腹面有黃色髯毛;雄蕊多數(shù),無毛;心皮3有短糙毛。蓇葖果長1.6-1.8cm。種子倒卵球形,長1.5mm,密生波狀橫翅?;ㄆ?-8月,果期8-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1)川黔翠雀花 生根不規(guī)則圓柱形,長2-10cm,直徑3-15mm。表面棕褐色,有較多的支根痕及突起,具細(xì)密的網(wǎng)狀紋理,有的表皮脫落可見棕黃色纖維;細(xì)根叢生或少見;根頭殘留葉柄殘基及一至數(shù)個(gè)中空的莖基。

    質(zhì)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黃色。氣微,味辛、苦,嚼之麻舌。

    (2)黑水翠雀花 根圓錐形或彎曲呈雞腸形,長1.7-6cm,直徑0.5-1cm。表面黑棕色,具彎曲紋理,有的表皮脫落,可見棕黃色纖維。質(zhì)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黃白色。氣微,味苦。

    (3)峨眉翠雀花 根團(tuán)簇狀或不規(guī)則彎曲圓柱形,有的支根較多,形如雞爪,長2.5-5cm,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的表皮脫落,可見棕色纖維交織成網(wǎng)。質(zhì)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黃白色。氣微,味苦。

    化學(xué)成分

    川黔翠雀花根含川黔翠雀亭(bonvalotine),川黔翠雀醇(bonvalol),川黔翠雀酮(bonvalone),翠雀它明(deltamine),翠雀它靈(deltaline),翠雀波亭(delbotine),翠雀波星(delboxine),翠雀波寧(delbonine),翠雀賓(delbine)。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性味

    味辛、苦,性溫,有毒。

    注意

    本品有毒,應(yīng)炮制后用。年老、體弱及孕婦均禁服。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通絡(luò)止痛,消腫解毒。。主主治風(fēng)濕筋骨疼痛,胃痛,跌打損傷腫痛,涌瘡,癬癩,痔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場,2-6g,先煎0.5-1h;或入散劑,1-3g。外用:適量,搗敷或磨汁涂。

    復(fù)方

    治癰瘡癬癩:峨山草烏、牛耳大黃、獨(dú)腳連、散血草、紅澤蘭。共搗絨涂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綠葉拼音注音Bái Lǜ Yè別名羊奶果、胡頹子、天青地白、小羊奶果來源胡頹子科白綠葉Elaeagnus viridis Servett. var. delavayi Lecte.,以莖皮、根皮、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
  • 拼音注音Bái Lǜ Yè Guǒ Shí來源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白綠葉Elaeagnus viridis Serv.var. delavayi Lecte.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laeagnus viridis Serv.va......
  • 拼音注音Bái Dù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酒葡萄的全株。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itis labrusca 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根及莖洗凈,切片,葉切碎,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此種產(chǎn)于美國東部,美國栽培葡萄品種多出自此種。現(xiàn)我國云......
  • 《中藥大辭典》:白背三七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別名大肥牛(《廣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藥、散血姜(《廣西藥植圖志》),土田七(《廣西中藥志》),三百棒、地滾子,大救駕、百步還陽、石三七、樹三七(《云南中草藥》),大綠葉、接......
  • 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 Jīnɡ Yè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莖葉。夏、秋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三七“條。性味《云南中草藥》:“咸微辛,寒,有毒?!肮δ苤髦吻鍩?,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風(fēng)濕痛,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