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羊奶果、胡頹子、天青地白、小羊奶果
胡頹子科白綠葉Elaeagnus viridis Servett. var. delavayi Lecte.,以莖皮、根皮、葉入藥。
云南。
酸,平。
利尿排石,止咳定喘,行氣止痛。主治慢性腎炎,胃痛,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每次2~3錢,水煎服。
羊奶果
《云南中草藥選》
為胡頹子科植物白綠葉的葉。全年可采。曬干。
生于山坡、路旁、灌木叢中。
常綠灌木,高2~3米。根木質(zhì),外皮灰褐色,內(nèi)部白色。老枝暗灰褐色,有長刺,幼枝淡褐色。有銹色鱗片。單葉互生,革質(zhì),長橢圓形,長2~7厘米,寬0.6~0.5厘米,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銀灰色,有銹色鱗片,故稱"白綠葉"?;ò咨?,常1~4朵生于葉腋,花被筒鐘狀,花梗下垂,各部均有銹色鱗片。核果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被銹色鱗片,熟時(shí)淡紅色。
利尿排石,止咳定喘,行氣止痛。治慢性腎炎、腎結(jié)石、胃痛、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內(nèi)服:煎湯,2~3錢。
羊奶果、羊肋樹、天青地白、羊奶奶、小羊奶果。
出自《云南中草藥選》。
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白綠葉的葉及根皮。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laeagnus viridis Serv.var. delavayi Lecte.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幸免可采,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800-2500m的向陽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省北部至西部。
白綠葉 常綠直立小灌木,高約2m。具刺;幼枝密被銹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灰褐色或黑色。葉互生;葉柄銹色,長5-7mm;葉薄革質(zhì)或紙質(zhì),寬橢圓形,長2.5-6.5cm,寬1.2-3.5cm,先端鈍圓形或漸尖,基部圓形或稍窄狹,全緣,上面幼時(shí)被褐色鱗片,成熟后脫落,深綠色,下面淡白色,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側(cè)脈上面顯著,6-7對(duì),與中脈開展成45°角?;ò咨?,下垂,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常1-3花簇生于葉腋短小枝上;花梗長達(dá)10mm;花被筒短圓筒形,長4.5-5mm,裂片4,寬卵形或卵狀三角形,內(nèi)面疏生白色星狀短柔毛;雄蕊4,花絲極短;花柱直立,微被星狀短柔毛。果長橢圓形,長約10mm,被銹色鱗片,熟時(shí)色淡紅色;果便長約1cm?;ㄆ?0-11月,果期翌年4-5月。
肺;腎;膀胱經(jīng)
味甘;酸;淡;性平
清熱利濕;通淋排石;止咳平喘。主慢性腎炎;腎結(jié)石;尿路感染;黃疸型肝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胃痛
內(nèi)服:煎湯,6-9g。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羊奶果、胡頹子、天青地白、小羊奶果
來源胡頹子科白綠葉Elaeagnus viridis Servett. var. delavayi Lecte.,以莖皮、根皮、葉入藥。
生境分布云南。
性味酸,平。
功能主治利尿排石,止咳定喘,行氣止痛。主治慢性腎炎,胃痛,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用法用量每次2~3錢,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白綠葉拼音注音Bái Lǜ Yè別名羊奶果
出處《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白綠葉的葉。全年可采。曬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木叢中。
原形態(tài)常綠灌木,高2~3米。根木質(zhì),外皮灰褐色,內(nèi)部白色。老枝暗灰褐色,有長刺,幼枝淡褐色。有銹色鱗片。單葉互生,革質(zhì),長橢圓形,長2~7厘米,寬0.6~0.5厘米,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銀灰色,有銹色鱗片,故稱"白綠葉"?;ò咨?,常1~4朵生于葉腋,花被筒鐘狀,花梗下垂,各部均有銹色鱗片。核果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被銹色鱗片,熟時(shí)淡紅色。
性味酸,平。
功能主治利尿排石,止咳定喘,行氣止痛。治慢性腎炎、腎結(jié)石、胃痛、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白綠葉拼音注音Bái Lǜ Yè別名羊奶果、羊肋樹、天青地白、羊奶奶、小羊奶果。
英文名leaf of Delavey Greenleaf Elaeagnus出處出自《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白綠葉的葉及根皮。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laeagnus viridis Serv.var. delavayi Lecte.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幸免可采,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800-2500m的向陽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省北部至西部。
原形態(tài)白綠葉 常綠直立小灌木,高約2m。具刺;幼枝密被銹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灰褐色或黑色。葉互生;葉柄銹色,長5-7mm;葉薄革質(zhì)或紙質(zhì),寬橢圓形,長2.5-6.5cm,寬1.2-3.5cm,先端鈍圓形或漸尖,基部圓形或稍窄狹,全緣,上面幼時(shí)被褐色鱗片,成熟后脫落,深綠色,下面淡白色,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側(cè)脈上面顯著,6-7對(duì),與中脈開展成45°角?;ò咨?,下垂,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常1-3花簇生于葉腋短小枝上;花梗長達(dá)10mm;花被筒短圓筒形,長4.5-5mm,裂片4,寬卵形或卵狀三角形,內(nèi)面疏生白色星狀短柔毛;雄蕊4,花絲極短;花柱直立,微被星狀短柔毛。果長橢圓形,長約10mm,被銹色鱗片,熟時(shí)色淡紅色;果便長約1cm?;ㄆ?0-11月,果期翌年4-5月。
歸經(jīng)肺;腎;膀胱經(jīng)
性味味甘;酸;淡;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通淋排石;止咳平喘。主慢性腎炎;腎結(jié)石;尿路感染;黃疸型肝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胃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