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貓兒眼睛

    《全國中草藥匯編》:貓兒眼睛拼音注音Māo ér Yǎn Jinɡ別名

    尼泊爾蓼、小貓眼、野蕎子

    來源

    蓼科貓兒眼睛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

    性味

    酸、澀,平。

    功能主治

    收斂固腸。主治紅白痢疾,大便失常,關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

    3~4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貓兒眼睛拼音注音Māo ér Yǎn Jinɡ別名

    小貓眼,野蕎子。

    出處

    《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

    為蓼科植物尼泊爾蓼全草。春、夏季采,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區(qū)土壤深厚濕潤、陽光充足處的溝邊及路旁。分布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蘇、福建、云南、西藏、廣東、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莖細弱,直立或平臥,有分枝,節(jié)處略膨大,有縱棱槽。單葉互生;下部葉有柄,上部葉近無柄,抱莖;葉片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3~5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圓形,全緣,沿葉柄下延呈翼狀或耳垂形,下面密生金黃色腺點;托葉鞘筒狀,膜質,淡褐色,先端平截,基部疏生有長毛。頭狀花序球形,頂生或腋生,花序梗上部具腺毛;總苞卵狀披針形;花白色或淡紅色,密集;花被通常4深裂,裂片矩圓形;雄蕊6~7;花柱2,下部合生,子房橢圓形,柱頭頭狀。瘦果圓形,兩面凸出,黑色,密生小點,無光澤,包在宿存的花被內?;ㄆ?~6月。果期7~8月。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喉痛,目赤,牙齦腫痛,赤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8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貓兒眼睛拼音注音Māo ér Yǎn Jinɡ別名

    小貓眼、野蕎子、野蕎菜、野蕎麥草、頭狀蓼、蕎麥草、水蕎麥、馬蓼草、山谷蓼、野蕎麥

    出處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尼泊爾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nepalense Meissn.[P.Alatum Buch.-Ham.Ex D.Don]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采收,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區(qū)土壤深厚濕潤、陽光充足的溝邊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30-50cm。自莖基部分枝,莖細弱,直立或平臥,節(jié)處略膨大,有縱棱槽。單葉互生;下部葉有柄,上部葉近無柄,抱莖;托葉鞘簡狀,膜質,先端偏斜;葉片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3-5cm,寬l-3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圓形,全緣,沿葉柄下延呈翅狀或耳垂狀,下面密生黃色腺點。頭狀花序成球形,項生或腋生,花序梗上部有腺毛;總苞卵狀披針形;花白色或淡紅色;密集;花被常4裂;雄蕊5-6;花往2,下部合生,子房橢圓形,柱頭頭狀。瘦果扁卵圓形,兩面凸出,黑褐色,密生小點,無光澤,包于宿存的花被內?;ㄆ?-8月,果期 9-11月。

    化學成分

    尼泊爾蓼全草含5,4′-二甲氧基-6,7-亞甲二氧基黃烷酮(5,4’-di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anone),5,6,7,4’-四甲氧基黃烷酮(5,6,7,4’-tetrmethoxyflavanone),5,6,7,2’,3’,4’,5’-七甲氧基黃烷酮(5,6,7,2’,3’,4’,5’-hep-tamethoxyflavan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1],3’,4’,6’,2”,3”,4”,5”-七甲氧基-l,3-二酮基查耳酮(3′,4′,6′,2″,3″,4″,5″-h(huán)eptamethoxy-1,3-diketo chalcon),槲皮素3-O-鼠李二糖甙(quercetin-3-O-rhamnobioside),金絲桃甙(hypero-side,quercetin-3-O-galactoside),木犀草素-6-C-葡萄糖甙(luteolin-6-C-gucoside)及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2]。

    性味

    苦;酸;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除濕通絡。主咽喉腫痛;目赤;牙齦腫痛;赤白痢疾;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場,9~15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ān Yè Jǐn Cài別名天蹄。來源藥材基源:為堇菜科植物斑葉堇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ola uariegataisch. Exc Link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地......
  • 拼音注音Bān Yè Zǐ Jīn Niú別名血黨、小羅傘、斑葉朱砂根、百兩金、沿海紫金牛來源紫金??谱辖鹋僦参锇呷~紫金牛Ardisia punctata Lindl.,以根、葉入藥。全年可采,根切片曬干;葉多鮮用。性味苦、辛,溫。功能主......
  • 來源玄參科斑唇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 Rudolph var. tubiformis (Klotz.) Tsoong,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健脾開胃,消食化積,利水澀精。......
  • 拼音注音Bān Dì Jǐn別名血筋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斑地錦的全草。6~9月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路邊和園圃內。分布浙江、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一年生匍匐小草本,高15~25厘米,含白色乳汁......
  • 來源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細齒天南星Arisaema serratum (Thunb.) Schott,以球莖入藥。秋冬采收,曬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解毒。用于毒蛇咬傷。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傷口周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