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斑地錦

    拼音注音Bān Dì Jǐn別名

    血筋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出處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斑地錦全草。6~9月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路邊和園圃內(nèi)。分布浙江、江蘇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匍匐小草本,高15~25厘米,含白色乳汁。根纖細(xì);分枝較密,枝柔細(xì),帶淡紫色,表面有白色細(xì)柔毛。葉小,對生,成2列,長橢圓形,長5~8毫米,寬2~3毫米,先端具短尖頭,基部偏斜,邊緣中部以上疏生細(xì)齒,上面暗綠色,中央具暗紫色斑紋,下面被白色短柔毛;葉柄長僅1毫米或幾無柄;托葉線形,通常3深裂,杯狀聚傘花序,單生于枝腋和葉腋,呈暗紅色;總苞鐘狀,4裂;具腺體4枚,腺體橫橢圓形,并有花瓣?duì)罡綄傥?;總苞中包含?枚雄蕊所成的雄花數(shù)朵,中間有雌花1朵,具小苞片,花柱3,子房有柄,懸垂于總苞外。蒴果三棱狀卵球形,徑約2毫米,表面被白色短柔毛,頂端殘存花柱。種子卵形,具角棱,光滑?;ㄆ?~6月。果期8~9月。

    性味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辛,平。"

    功能主治

    止血,清濕熱,通乳。治黃疸,泄瀉,疳積,血痢,尿血,血崩,外傷出血,乳汁不多,癰腫瘡毒。

    ①《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散血止血,利小便,通乳汁。治癰腫惡瘡,金刃撲損出血,血痢,崩中。"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止血,利尿,健胃,活血,解毒。治黃疸,痢疾,腹瀉,尿路感染,便血,尿血,子宮出血,痔瘡出血,小兒疳積,跌打腫痛,女人乳汁不通,蛇咬傷,頭瘡,皮膚瘡毒,創(chuàng)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3~1兩(大劑量2兩);或和雞肝煮服。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四肢瘡腫:干斑地錦二兩。紅牛膝(莧科)四至五錢,土茯苓一兩。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②治小兒疳積:干斑地錦一兩,鯉魚獻(xiàn)子(馬鞭草科華紫珠)根、白馬骨(茜草科)、紫青藤(鼠李科牯嶺勾兒茶)、醉魚草(馬錢科)根各四至五錢,黑豆半生半熟十余粒。水煎,沖糖服;或斑地錦和雞肝煮服。

    ③治痢疾:干斑地錦二至三兩。水煎,沖糖服。

    ④治乳汁不多:干斑地錦二兩左右,水煎沖黃酒服。

    ⑤治疣贅:鮮斑地錦,搗汁外敷。(選方出《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八楞木拼音注音Bā Lénɡ Mù別名八棱麻(《藥材學(xué)》),青竹標(biāo)(《貴州植藥調(diào)查》),八面風(fēng)、三棱草(《貴州草藥》)。出處《飲片新參》來源為菊科植物風(fēng)毛菊的全草。七月左右割取全草,曬干。生境分布生長于山坡草地。分布華東及中......
  • 拼音注音Bā Lénɡ Má別名牛鼻子樹、老母豬、五爪根、大糯葉、雙合合、牙呼光[傣]來源蕁麻科野苧麻Boehmeria siamensis Craib,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主治腸癰,經(jīng)閉腹痛,......
  • 拼音注音Bā Zhǎo Jīn Lónɡ別名百兩金、八爪龍、八爪根、鐵雨傘、高八爪、開喉箭[四川]來源為紫金??谱辖鹋僦参锇賰山餉rdisia crispa(Thunb.)DC.[A.hortorum Maxim;A. henryi He......
  • 拼音注音Bá Mù Mán別名七鰓鰻(薛德熵《系統(tǒng)動物學(xué)》),七星子魚(《吉林中草藥》)。出處《吉林中草藥》來源為七鰓鰻科動物七鰓鰻的全體。生境分布部分時(shí)期棲息于海中,成長后游至淡水河流中產(chǎn)卵,為洄游性魚類。常以吸盤吸附子其他魚體上,吸食其......
  • 拼音注音Bā Gǔ Shénɡ來源藥材基源:為石杉科植物有柄馬尾衫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legmariurus hamiltonii(Spreng.)Love et Love var.petiolatus(Clarke)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