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釣蘭

    拼音注音Diào Lán別名

    金邊吊蘭(《南寧市藥物志》),八葉蘭、蘭草、硬葉吊蘭(《廣西中草藥》)。

    出處

    《嶺南采藥錄》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吊蘭全草帶根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栽培于花圃,庭園。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莖平生或斜生,有多數(shù)肥厚的根。葉多數(shù),自根莖叢生,線形,長(zhǎng)15~30厘米,寬1~1.5厘米,先端長(zhǎng)尖,綠色或有時(shí)有黃色條紋。花莖長(zhǎng)于葉,有時(shí)變?yōu)槔w匐枝而近頂部有葉束或幼小植株;花白色,排成一長(zhǎng)而疏散的總狀花序;花被輪狀,裂片6,狹小,長(zhǎng)約1厘米;雄蕊6,花絲上部常扁平;子房下位,無柄,3室,花柱線形。蒴果三角形。種子扁平?;ㄆ诖涸?。

    歸經(jīng)

    《泉州本草):"入心、肝、肺諸經(jīng)。"

    性味

    甘酸,涼。

    ①《南寧市藥物志》:"甘微苦,平。"

    ②《泉州本草》:"味甘微酸,性涼。"

    ③《廣西中草藥》:"味微辛,性平,無毒。"

    注意

    《泉州本草》:"孕婦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去瘀,消腫,解毒。治咳嗽,聲啞,吐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癰疽腫毒,聤耳,牙痛。

    ①《嶺南采藥錄》:"凡患聲嘶音啞,取全草煎服。又治婦人經(jīng)閉。"

    ②《廣州植物志》:"治跌打等癥。"

    ③《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熱,治吐血,止耳痛,定哮喘。"

    ④《南寧市藥物志》:"清熱去瘀。治聲嘶喉啞、咳嗽;取汁洗滌耳流膿;搗爛填患處,治牙痛。"

    ⑤《泉州本草》:"退癀消腫,散結(jié)敗毒.治癰疽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1.5兩);或研末。外用:搗敷或搗汁滴耳。

    復(fù)方

    ①治跌打損傷:吊蘭干全草為末。每服三錢,泡酒溫服。(《泉州本草》)

    ②治風(fēng)毒結(jié)瘤久而不散:吊蘭鮮全草連根洗凈,合糯米飯加食鹽少許,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③治肺熱咳嗽:吊蘭根一兩,冰糖一兩。水煎服。

    ④治吐血:吊蘭、野馬蹄草各一兩。水煎服。

    ⑤治跌打腫痛;吊蘭葉搗爛,用酒炒熱敷患處。(③方以下出《廣西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ā Fēn Liǎo別名酸不溜、分枝蓼、叉枝蓼、酸姜來源蓼科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 L.,以根(黑色老根為佳)入藥。生境分布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性味酸、甘,溫。功能主治祛寒,溫腎。主治寒疝,......
  • 《全國中草藥匯編》:叉枝藻來源藻類紅藻門叉枝藻Gymnoganyrus flablliformis Harv.,以葉狀體入藥。功能主治為瓊膠的輔助原料,并用作緩瀉劑。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叉枝藻拼音注音Chā Zhī Zǎo別......
  • 拼音注音Chā Zhī Yā Cōnɡ別名苦葵鴉蔥、羊奶及及、散枝鴉蔥、分枝鴉蔥來源菊科叉枝鴉蔥Scorzonera divaricata Turcz.,以鮮植物汁液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性味苦,寒。注意根有毒......
  • 《全國中草藥匯編》:叉歧繁縷拼音注音Chā Qí Fán Lǚ來源石竹科叉歧繁縷Stellaria dichotoma L.,以根、全草入藥。生境分布華北、西北、四川。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熱涼血。主治盜汗骨蒸,結(jié)核潮熱,久瘧發(fā)熱。用法用......
  • 《中藥大辭典》:吹云草拼音注音Chuī Yún Cǎo別名莎蘿莽(《種子植物名稱》),一碗泡、公兒草(《廣西藥植名錄》),過山蛇、斬蛇劍(《廣西植物名錄》。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為遠(yuǎn)志科植物齒果草的全草。秋季采收,曬干,切段。生境分布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