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稻槎菜

    《全國中草藥匯編》:稻槎菜來源

    菊科稻槎菜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東部沿海及中南各省區(qū),西至四川等省。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消癰解毒。主治喉炎,痢疾下血,乳癰。

    用法用量

    1~2兩,水煎服或搗汁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稻槎菜拼音注音Dào Chá Cài別名

    鵝里腌、回薺

    英文名Herb of Common Nipplewort出處

    始載于《救荒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區(qū)科植物稻槎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野、荒地、溪邊、跌旁等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部沿海及中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稻槎菜 一年或二年細弱草本,高5-30cm?;~叢生,有柄;葉片長4-18cm,寬1-3cm,先端圓鈍 或短尖,頂部裂片較大,卵圓形,邊緣羽狀分裂,兩側(cè)裂片3-4對,短橢圓形;莖生葉1-2,有短柄或近無柄。頭狀花序成稀疏的傘房狀圓錐花叢,有細梗,果時常下垂;總苞圓柱狀鐘形,外層總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mm,內(nèi)層總苞片5-6,長橢圓狀披針形,長約4.5mm;花托平坦,無毛;全部為舌狀花,黃色。瘦果橢圓狀披針形,扁平,長4-5mm,等于或長于總苞片,成熟后黃棕色,無毛,背腹面各有5-7肋,先端兩側(cè)各有1鉤刺,無冠毛?;ü?-5月。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透疹。主咽喉腫痛;痢疾;瘡瘍腫毒;蛇咬傷;麻疹透發(fā)不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救荒本草》:生稻田中,以獲稻而生,故名。似蒲公英葉。又似花芥菜葉,輔地繁密,春時抽小葶,開花如蒲公英而小,無蕊,鄉(xiāng)入茹之。

    2.《新華本草綱要》:清熱涼血,消癰解毒的功能。用于咽喉炎、痢疾、乳癰、麻疹不退。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Sū Zǐ Yóu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子果實壓榨出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全國多有栽培,少有逸為野生。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至長江流域以......
  • 《中藥大辭典》:白蘇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出處《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老莖,除去果實及枝葉,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江蘇、安徽、四川、云南等地。性狀干燥的莖,葉片大多脫落,常帶有果穗。莖圓角四方......
  • 拼音注音Bái Bāo Jīn Gǔ Cǎo別名甜格宿宿草來源唇形科白苞筋骨草Ajuga lupulina Maxim.,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河北、山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性味苦,寒。功能主治解熱消炎,活血消腫。主治癆傷咳嗽,吐血氣癰......
  • 《中藥大辭典》:白苣拼音注音Bái Jù別名生菜(《千金·食治》),石苣(《綱目》),千層剝(《植物名實圖考》)。出處《千金·食治》來源為菊科植物萵苣的栽培種-白苣的莖、葉。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萵苣“條。歸經(jīng)《本草求真》:“入腸、胃。“性味苦......
  • 拼音注音Bái Yīnɡ別名白毛藤、白草、毛千里光、毛風(fēng)藤、排風(fēng)藤、毛秀才、葫蘆草、金線綠毛龜來源本品為茄科茄屬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 [S. dulcamara L. var. lyratum (Thu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