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芒萁骨根

    《中藥大辭典》:芒萁骨根拼音注音Mánɡ Qí Gǔ Gēn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為里白科植物芒萁根莖

    性味

    《福建民間草藥》:"甘,平。"

    功能主治

    治濕熱臌脹,小便淋瀝不暢,跌打損傷。

    ①《福建民間草藥》:"治跌打傷胸,酒水各半或加冰糖燉服。"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狂犬病及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濕熱臌脹:鮮芒萁根莖半斤,煎湯,沖入燒酒適量,早晚分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②治小便淋瀝不暢:鮮芒萁根一兩,水煎調(diào)冰糖服。(《福建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芒萁骨根拼音注音Mánɡ Qí Gǔ Gēn英文名root of Dichotomy Forked Fern出處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Dicranopteris pedata(Houtt.)Nakai[Polypodium pedatum Houtt.;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強(qiáng)酸性的紅壤丘陵、荒坡林緣或馬列尾松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和甘肅南部。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狀莖橫走,細(xì)長(zhǎng),褐棕色,被棕色鱗片及根。葉遠(yuǎn)生,葉柄褐棕色,無毛;葉片重復(fù)假兩歧分叉,在每一交叉處均有羽片(托葉)著生,在最后一分叉處有羽片兩歧著生;羽片披針形或?qū)捙樞?,長(zhǎng)20-30cm,寬4-7cm,先端漸尖,羽片深裂;裂片長(zhǎng)線形,長(zhǎng)3.5-5cm,寬4-6mm,先端漸尖,鈍頭,邊緣干后稍反卷;葉下白色,與羽軸、裂片軸均被棕色鱗片;細(xì)脈2-3次叉分,每組3-4條。孢子囊群著生細(xì)脈中段,有孢子囊6-8個(gè)。

    性狀

    1.性狀鑒別 本品根狀莖細(xì)長(zhǎng),有分枝,粗2.2-5mm,褐棕色,堅(jiān)硬,木質(zhì),被棕黃色毛,具短須根;易折斷,斷面明顯分為二層,外層為棕色皮層,中央為淡黃色中柱。

    2.顯微鑒別 根狀莖橫切面:表皮細(xì)胞1列。下表皮細(xì)胞壁木化加厚,近內(nèi)皮層的4-6列細(xì)胞壁強(qiáng)烈加厚,幾無胞腔;內(nèi)皮層凱氏點(diǎn)明顯。原生中柱,維管束周韌型。薄壁細(xì)胞含有淀粉粒。

    歸經(jīng)

    膀胱經(jīng)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化瘀止血;止咳。主濕熱膨脹;小便澀痛;陰部濕癢;白帶;跌打損傷;外傷出血;血崩;鼻衄;肺熱咳嗽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研末。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治跌打傷胸,酒水各半或加冰糖燉服。

    2.《廣西藥植名錄》:治狂犬病及毒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嶺南采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①《嶺南采藥錄):“治......
  • 《中藥大辭典》: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宣明論》)。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①《綱目》:“消積滯,止瀉痢?!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敗毒。破瘰疬痰核?!皬?fù)方治瀉?。喊投蛊?、......
  • 《中藥大辭典》:巴豆樹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擋蛇劍、獨(dú)行千里(《嶺南草藥志》)。出處《綱目》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辛,......
  • 《中藥大辭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螢光。有辛灼的香氣。性味辛,熱,有毒。功能主治①《綱目》:“治中風(fēng)痰厥,氣厥......
  •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來源本品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疏松的淡黃色粉末,顯油性。貯藏置陰涼干燥處。炮制取凈巴豆仁,照制霜法(附錄Ⅱ D)制霜,或取仁碾細(x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