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長(zhǎng)管假茉莉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長(zhǎng)管假茉莉拼音注音Chánɡ Guǎn Jiǎ Mò Lì來源

    馬鞭草科長(zhǎng)管假茉莉Clerodendron indicum (L.) O. Ktunze,以全株入藥。

    生境分布

    廣東、云南。

    化學(xué)成分

    含黃芩甙(scutellarin)及4,5’,7-三羥基-6-甲氧基黃酮(hispidulin)。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消炎利尿,活血消腫,祛風(fēng)濕。主治尿路感染,膀胱炎,跌打損傷,風(fēng)濕骨痛。

    用法用量

    3~5錢。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長(zhǎng)管假茉莉拼音注音Chánɡ Guǎn Jiǎ Mò Lì別名

    牙英轉(zhuǎn)千亮(傣名)

    出處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長(zhǎng)管假茉莉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熱帶森林中或栽培。

    原形態(tài)

    亞灌木。莖綠色,有縱溝,中空。4葉輪生;葉片狹披針形,長(zhǎng)7~15厘米,寬約1.5~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短柄,全緣。聚傘花序生于莖頂葉腋;花萼管狀,5淺裂;花黃色,花冠管長(zhǎng)圓柱形,達(dá)4~6厘米,微彎曲,先端5裂;雄蕊4,長(zhǎng)過于花冠簡(jiǎn)。核果球形。

    性味

    性涼,味苦。

    功能主治

    消炎利尿,活血消腫,祛風(fēng)濕。治尿路感染,膀胱炎,跌打扭傷,風(fēng)濕骨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復(fù)方

    治膀胱炎、尿路感染:長(zhǎng)管假茉莉、白花蛇舌草,水煎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長(zhǎng)管假茉莉拼音注音Chánɡ Guǎn Jiǎ Mò Lì別名

    瘧疾草

    英文名Herb of Indian Glorybower出處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長(zhǎng)管大青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lerodendron indicum (L.) O. Kuntze.[Siphonanthus indica L.]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可采,切段,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50-1000m的向陽山坡或路邊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或草本狀灌木,高1-2m。小枝4-8棱,幼時(shí)紫色至淡紫色,老枝褐色,干后中空,同時(shí)葉柄之間有一毛環(huán),老時(shí)毛漸脫落而有痕跡。葉3-5片輪生,稀對(duì)生;幾天柄或稀有長(zhǎng)達(dá)1cm的柄;葉片厚紙質(zhì),狹披針形、長(zhǎng)圓狀披針形或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3-15cm,寬1-4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呈微波狀;側(cè)脈5-7對(duì)。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每聚傘花序有花3-8朵,花序梗長(zhǎng)1.5-5.5cm;苞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zhǎng)1-2cm;小苞片線形;花萼鐘狀,長(zhǎng)1-1.5cm,有盾形腺體,5裂幾達(dá)中部,裂片卵狀披針形,長(zhǎng)5-8mm,寬約3mm;花冠白色至淡黃色,外面被腺點(diǎn),花冠管長(zhǎng)5-9cm,5裂,裂片披針形、橢圓形或倒狼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0.8-1cm,寬3-6mm;雌蕊4,花絲與花柱稍伸出花冠外;子記廡毛,柱頭2裂,先端尖。漿果狀核果近于形,幼果有2-4深溝,包于增大的宿萼內(nèi),熟時(shí)藍(lán)紫色?;ā⒐?-11月。

    化學(xué)成分

    葉含三乙酰基粗毛豚草素(triacetyl hispidulin),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高山黃芩素(scutellarein)粗毛豚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甙(scutel-larein-7-O-β-D-glucuronide),高山黃芩素-7-D-β-D-葡萄糖醛酸甙(scutel-larein-7-O-β-D-glucurlnide)。

    歸經(jīng)

    肝;腎;膀胱經(jīng)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活血消腫;清熱利濕。主濕熱淋證;小便不利;瘧疾;風(fēng)濕熱痹;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ǎi Cù Lì別名黃果矮茶藨。英文名swamp Currant出處始載于《拉漢種子植物名稱》。來源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矮茶蔍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ibes humile Jancz.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300m......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矮陀陀別名金絲矮陀陀、白花矮陀陀來源楝科地黃連屬植物滇黔地黃連Munronia henryi Harms,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碎,曬干或鮮用。性味辛、微苦,涼。有小毒。功能主治舒筋活絡(luò),祛風(fēng)止痛,解熱截瘧。用于跌......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艾葉拼音注音ài Yè別名艾、艾蒿、家艾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葉。夏季花未開時(shí)采摘,除去雜質(zhì),曬干。性......
  • 《中藥大辭典》:艾實(shí)拼音注音ài Shí?jiǎng)e名艾子(《食療本草》)。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的果實(shí)。9~10月,果實(shí)成熟后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艾葉“條。性味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阿凇毒V目》:“苦辛,熱,無毒?!肮δ苤髦微佟?.....
  • 拼音注音ài Piàn別名艾腦香(《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艾粉、結(jié)片(《藥材資料匯編》)。出處《增訂偽藥條辨》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納香葉片的加工品。植物形態(tài)參見“艾納香“條。生境分布主產(chǎn)廣東,廣西、貴州等地。性狀為半透明的結(jié)晶,直徑5~15毫米,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