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茶子心

    拼音注音Chá Zǐ Xīn別名

    油茶籽(《中國經(jīng)濟(jì)植物志》)

    出處

    《陸川本草》

    來源

    為山茶科植物油茶種子。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分布四川、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油茶(《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又名:楂(《農(nóng)政全書》),梣樹(《綱目拾遺》),茶子樹,茶油樹,建茶,白花茶,茶子木。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4米,有時可達(dá)8米。樹皮黃褐色,嫩枝稍被毛。單葉互生,革質(zhì),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0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尖,邊緣有細(xì)鋸齒,側(cè)脈不明顯;葉柄長6毫米?;ò咨瑥?~5厘米,1~3朵腋生或頂生,無柄;萼片圓形,外被絲毛;花瓣5~7,倒卵形,先端凹入,外面被疏毛;雄蕊多數(shù),無毛,排成2輪,花絲基部成束;子房被毛,花柱分離。蒴果球形,直徑約3厘米,被細(xì)毛,室背開裂。種子1~3枚?;ㄆ?~11月。果熟期次年秋季。

    化學(xué)成分

    種子含山茶甙、脂肪油(為油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與皂甙。已確知其結(jié)構(gòu)的皂甙元有:22α-羥基桉脂醇,玉蕊醇A1,皂甙元ST-1,山茶皂甙元A,山茶皂甙元B,茶皂醇A,茶皂醇B,茶皂醇E。

    葉含茶氨酸、L-谷氨酸-γ-甲酰胺。

    藥理作用

    山茶甙有抗癌作用,隔日給小鼠口服,同時局部使用致癌劑數(shù)月后,可使皮膚的乳頭瘤及皮膚癌的數(shù)目減少。山茶甙局部使用無效,血中含山茶甙時有抗癌作用,如其作用停止,則皮膚癌的數(shù)目很快增加至與對照組相似的水平。

    性味

    苦,平,有毒。

    ①《陸川本草》:"性寒,味苦,微毒。"

    ②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①《陸川本草》:"行氣疏滯。治氣滯腹痛泄瀉。"

    ②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治腹痛,皮膚瘙癢,湯火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治食滯腹瀉:茶子心三錢。濃煎服。(《陸川本草》)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Máo Cǎo別名伏地蜈蚣草(《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紫草科植物紫筒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草原、沙漠地區(qū)的固定沙地、山坡、沙質(zhì)地。分布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
  • 《中藥大辭典》:白毛藤拼音注音Bái Máo Ténɡ別名苻(《爾雅》),蜀羊泉、谷菜(《本經(jīng)》),鬼目草(《爾雅》郭璞注),白草(《別錄》),排風(fēng)、白幕(《本草拾遺》),鬼目菜(《吳志》),天燈籠、和尚頭草(《綱目拾遺》),望冬紅、酸尖菜......
  • 《中藥大辭典》:白毛藤根拼音注音Bái Máo Ténɡ Gēn出處《福建民間草藥》來源為茄科植物白英的根。夏、秋采收。性味①《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辛,無毒?!阿凇吨貞c草藥》:“味甘,性平微寒,無毒?!肮δ苤髦沃物L(fēng)火牙痛,頭痛,瘰疬,......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毛蛇拼音注音Bái Máo Shé別名石祈蛇、上樹蛇、白毛伸筋、石蠶、毛石蠶、巖蠶、白毛巖蠶、老鼠尾來源為骨碎補(bǔ)科陰石蕨屬植物圓蓋陰石蕨Humata tyermanni S. Moore,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
  • 拼音注音Bái Máo Lù Rónɡ Cǎo別名魚腮草、六月霜來源為玄參科鹿茸草屬植物白毛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