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痧脹玉衡》 傷寒兼痧

    作者: 郭士遂

    凡傷寒頭痛寒熱諸癥,或當暑天,或觸穢氣,或疫癘所感,忽犯痧脹,是惟認脈、看筋辨之,先治其痧,痧退之后,乃治傷寒。若誤飲熱湯、熱藥,慢者尤可,緊者立時見兇。

    【治驗】

    一余甥坦卜文木長子十二歲,頭痛身熱無汗。他醫(yī)皆治其傷寒,不應。余診之,六脈微緩,乃知其傷寒兼痧者也。

    刺腿彎青筋三條,紫黑毒血涌出甚多,不愈,用防風勝金湯稍冷服二劑,痧退。服小柴胡湯而痊。

    一車姓者,五月,傷寒十四日,忽爾發(fā)昏沉重,臥不能轉(zhuǎn)。延余診之,余曰∶“此傷寒犯痧,若不先治其痧,余不敢任”。不信,延他醫(yī)治之,益昏迷不醒。復求余,余曰∶“痧氣沖心,故昏迷;痧毒入于血分經(jīng)絡間,故病不能自轉(zhuǎn)側(cè)。

    若先治痧,尚有廖日”。即求余治,先放痧,不愈,用寶花散、圓紅散、及防風勝金湯,俱微冷服,痧退后,治傷寒而痊。

    一余次女,四月間,頭痛發(fā)熱,屬傷寒太陽經(jīng)癥,用羌活沖和湯加減治之,稍愈。至第四日,原照傷寒治之,不應,更面赤身熱、心胸悶悶不已,六脈洪大無倫。余曰∶“此傷寒兼犯痧癥,當看痧筋刺之”。余女不信,至晚,疾益甚,始欲放痧,在左腿彎下,刺青筋一針,流紫黑毒血,余更有細青筋不甚現(xiàn),是緣不信,多纏綿一日,痧氣壅阻,故痧筋有隱隱者爾。服必勝湯三頭服,稍覺身松,未愈。次日指上痧筋復現(xiàn),刺血九針,服藥未愈。俟至夜,右腿彎復現(xiàn)青筋二條,刺出毒血,服圓紅散,乃少安。后又驟進飲食,復發(fā)熱面赤,用山楂、卜子、柴胡、陳皮之類飲之,不應。脈仍洪大無倫,此因痧毒復發(fā)而然,刺兩足十趾青筋,去其毒血,用必勝湯稍冷服二劑未已。偶飲稍溫茶,立刻狂言,此痧未盡散,因溫飲而復發(fā)也。用冷井水三碗飲之,更冷服藥五劑,然后痧氣乃清,但病久身虛發(fā)暈,服參湯而蘇,后用十全大補湯加減治之,調(diào)理二月而痊。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小兒藥證直訣》(公元 1114年)宋.錢乙(仲陽)著。三卷,上卷論證、中卷述醫(yī)案、下卷記載藥方,在兒科方面有不少創(chuàng)見 。

    作者:
  • 作者:
    ?
  • 作者:
    周學海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祝登元
  • 作者:
  • 作者:
    汪東亭
  •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術(shù)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作者:
    蘇敬等20余人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