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及生平經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查古籍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及生平經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基底神經節(jié)包括尾(狀)核、殼核、蒼白球、丘腦底核、黑質和紅核。尾核、殼核和蒼白球統(tǒng)稱紋狀體;其中蒼白球是較古老的部分,稱為舊紋狀體,而尾核和殼核則進化較新,稱為新紋狀體。尾核、殼核、蒼白球與丘腦底核、黑質在結構與功能上是緊密相聯(lián)系的。其中蒼白球是纖維聯(lián)系的中心,尾核、殼核、丘腦底核、黑質均發(fā)出纖維投射到蒼白球,而蒼白球也發(fā)出纖維與丘腦底核、黑質相聯(lián)系。
基底神經節(jié)有重要的運動調節(jié)功能,它對隨意運動的穩(wěn)定、肌緊張的控制、本體感覺傳入沖動信息的處理都有關系。在清醒猴,記錄蒼白球單個神經元的放電活動時觀察到,當肢體進行隨意運動時神經元活動發(fā)生明顯明確的變化;有的神經元在肢體屈曲時放電增多,說明在底神經節(jié)與隨意運動有關。電刺激紋狀體的動物實驗中觀察到,單純刺激紋狀體并不能引起運動效應;但如在刺激大腦皮層運動區(qū)的同時,再刺激尾核或蒼白球,則皮層運動區(qū)發(fā)出的運動反應即迅速抑制,并在刺激停止后抑制效還可繼續(xù)存留一定時間。在猴,單側損毀蒼白球后,則對側上肢的運用就不如同側上肢的運用那樣靈便。以上均說明基底神經節(jié)的功能與軀體運動有密切關系,便這些實驗事實仍不能說清楚基底神經節(jié)是如何調節(jié)身體運動的。為一進一步闡明基底神經節(jié)的功能,有必要簡述基底神經節(jié)功能紊亂的疾病。臨床上在底神經節(jié)損害的主要表現(xiàn)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具有運動過多而肌緊張不全的綜合癥,另一類是具有運動過少而肌緊張過強的綜合癥。前者的實例是舞蹈病與手足徐動癥等,后者的實例是震顫麻痹(帕金森?。?。臨床病理的研究指出,舞蹈病與手足徐動癥的病變主要位于紋狀體,而震顫麻痹的病變主要位于黑質。
震顫麻痹患者的癥狀是:全射肌緊張增高、肌肉強直、隨意運動減少、動作緩慢、面部表情呆板。此外,患者常伴有靜止性震顫,此種震顫多見于上肢(尤其是手部),其次是下肢及頭部;震顫節(jié)律每秒鐘約4-6次,靜止時出現(xiàn),情緒激動時增強,進入自主運動時減少,入睡后停止。關于震顫麻痹的產生原因,目前已有較多的了解。近年來,通過對中樞遞質的研究,已明確中腦黑質是多巴胺能神經元存在的主要部位,其纖維上行可抵達紋狀體(圖10-38)。震顫麻痹患者的病理研究證明,其黑質有病變,同時腦內多巴胺會計師明顯下降。在動物中,如用藥物(利血平)使兒茶酚胺(包括多巴胺)耗竭,則動物會出現(xiàn)類似震顫麻痹的癥狀;如進一步給予左旋多巴(L-dopa,多巴胺之前體,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治療,使體內多巴胺合成增加,則癥狀好轉。由此說明,中腦黑質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被破壞,是震顫麻痹的主要原因。
圖10-38 黑質紋狀體環(huán)路示意圖
1:多巴胺能神經元 2:堿能神經元3: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
4:紋狀體5:黑質致密部6:黑質網狀部
早已知道,震顫麻痹患者能用M型膽堿能受體阻斷劑(東莨菪堿、安坦)治療,說明震顫麻痹的產生與乙酰膽堿遞質功能的改變也有關系。在震顫麻痹患者進行蒼白球破壞手術治療過程中,如將乙酰膽堿直接注入蒼白球,則導致對側肢體癥狀加劇,而注入M受體阻斷劑則癥狀減退。由此說明,紋狀體內存在乙酰膽堿遞質系統(tǒng),其功能的加強將導致震顫麻痹癥狀的出現(xiàn)。總結多巴胺遞質系統(tǒng)和乙酰膽堿遞質系統(tǒng)的不同作用,目前認為黑質上行抵達紋狀體的多巴胺遞質系統(tǒng)的功能,在于抑制紋狀體內乙酰膽堿遞質系統(tǒng)的功能;震顫麻痹患者由于多巴胺遞質系統(tǒng)功能受損,導致乙酰膽堿遞質系統(tǒng)功能的亢進,才出現(xiàn)一系列癥狀。如果應用左旋多巴以增強多巴胺的合成,或應用M受體阻斷劑以阻斷乙酰膽堿的作用,均對震顫麻痹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靜止性震顫的發(fā)生,可能與丘腦外側腹核等結構的異?;顒佑嘘P。用微電極記錄震顫麻痹患者丘腦外側腹核的神經元放電,可以觀察到某些神經元具有周期性短串放電,其周期節(jié)律與震顫肢體的節(jié)律相同步,破壞丘腦這些區(qū)域后則靜止性震顫消失。有人認為,這種異?;顒邮巧窠洯h(huán)路活動的結構結果,其通路可能為:丘腦外側腹核→大腦皮層運動區(qū)→紋狀體→丘腦外側腹核。因為,切斷蒼白球至丘腦外側腹核的纖維聯(lián)系后,也可使靜止性震顫消失。
舞蹈病患才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不自主的上肢和頭部的舞蹈樣動作,并伴有肌張力降低等。病理研究證明,遺傳性舞蹈病患者有顯著的紋狀體神經元病變,新紋狀體嚴重萎縮,而黑質-紋狀體通路是完好的,腦內多巴胺含量一般也正常。在這類患者,若采用左旋多巴進入治療反而使癥狀加劇,而用利血平耗竭包括多巴胺在內的神經遞質,卻可使癥狀緩解。神經生化的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的紋狀體中膽堿能神經元與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的功能明顯減退。因此認為,舞蹈病病變主要是紋狀體內的膽堿能和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功能減退,而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相對亢進,這和震顫麻痹的病變正好相反。目前知道,黑質和紋狀體之間有環(huán)路聯(lián)系的;黑質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軸突上行抵達紋狀體,能控制紋狀體內的膽堿能神經元的活動,轉而改變紋狀體內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的活動,然后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的軸突下行抵達黑質,反饋控制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活動(圖10-38)。當紋狀體內的膽堿能和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病變時,上述環(huán)路功能受損,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活動亢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