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吐煙花

    《全國中草藥匯編》:吐煙花拼音注音Tǔ Yān Huā別名

    吐煙草

    來源

    蕁麻科吐煙花Pellionia repens (Lour.)Merr.,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廣東、海南。

    性味

    甘、微澀,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主治急慢性肝炎,神經(jīng)衰弱。外用治過敏性皮炎,下肢潰瘍及癤腫。

    用法用量

    干品2~5錢,鮮品1~2兩。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吐煙花拼音注音Tǔ Yān Huā出處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蕁麻科植物吐煙花全草。全年可采,鮮用或蒸后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溝陰濕的巖石上。分布廣東、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木。莖肉質(zhì),紫紅色,光滑,匍匐,節(jié)下生根。葉肉質(zhì),在同一節(jié)上有2種葉:退化葉極細(xì)小,幾無柄,線狀倒卵形;正常葉甚大,斜卵形,長2~6厘米,寬1.3~3厘米,先端鈍,有時急尖,基部心形,極不對稱,邊緣波狀有圓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紅色或蒼白色,在生活狀態(tài)下兩面均有無數(shù)白色小斑點,干時上面的線狀鐘乳體顯著,尤以近邊緣處更為密集,下面在葉脈上密被柔毛;托葉膜質(zhì),卵狀披針形,長4~8毫米,2枚合生,宿存?;ㄒ干?,白色帶紅,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疏散的聚傘花序,總花梗長5~8厘米,雌花序為密傘花序,總花梗近無;雄花萼片5,等大,雄蕊5;雌花萼片5,長圓形,近相等,頂端有小尖頭;子房小于花萼,有小瘤體。瘦果淡棕色,有明顯的硬瘤體?;ㄆ?~10月。

    性味

    甘微澀,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5錢(鮮品1~2兩)。

    復(fù)方

    ①治急、慢性肝炎,神經(jīng)衰弱:吐煙花二至五錢,煎水服。

    ②治過敏性皮炎:吐煙花煎水洗。

    ③治下肢潰瘍及癤腫:吐煙花鮮者搗爛外敷。(性味以下出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吐煙花拼音注音Tǔ Yān Huā別名

    吐煙草

    出處

    出自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吐煙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llionia repens(Lour.)Merr.[Poly-chroa repens Lou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蒸后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0-1100m的低海拔至高海拔的疏林下溪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莖肉質(zhì),分枝,匍匐,節(jié)下生根。葉肉質(zhì),在同一節(jié)上有兩種葉,退化葉極細(xì)小,幾無柄,線狀倒卵形,正常葉較大;葉柄長2-10mm,密被短柔毛;托葉膜質(zhì),卵狀披針形,長4-8mm,2枚合生,宿存;葉片近圓形、橢圓形或卵形,長2-6.8cm,寬1.3-3cm,先端鈍或圓形,有時急尖,基部心形,極不對稱,邊緣波狀或有波狀圓齒,有時近全線,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有線狀鐘乳體條紋,背面在葉脈上密被柔毛;兩側(cè)基出脈達(dá)葉片中部,粗大,中脈每邊有側(cè)脈2-4條;雌雄異株,花序腋生;雄花序為疏散的聚傘花序,有長5-8cm的總花梗;雌花序為密傘花序,近無總花梗;雄花萼裂片5,長1.5-2mm,同大;雌花萼裂片5,長圓形,長約1mm,近相等,頂端有小尖頭,雌蕊5;子房小于花萼,有小瘤體。瘦果淡棕色,有明顯的硬瘤體?;ㄆ?-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干品多纏繞扭曲。莖細(xì)長,暗紫色,節(jié)處可見纖細(xì)的不定根或合生的小托葉。葉有兩種,一種細(xì)小線形,一種較大,濕潤展平后呈斜卵形,長2-6cm,寬1-3cm,先端鈍圓,基部極不對稱,邊緣有波狀圓鋸齒,表面深綠色,可見明顯而稠密的線狀條紋(鐘乳體),尤以邊緣處更密集,質(zhì)脆。氣微,味微甘、澀。

    歸經(jīng)

    肝;心;脾經(jīng)

    性味

    甘;微澀;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寧心安神。主濕熱黃疽;腹水;失眠;健忘;過敏性皮炎;下肢潰瘍;瘡癤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外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垂果南芥拼音注音Chuí Guǒ Nán Jiè來源十字花科垂果南芥Arabis pendula L.,以果實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東北、華北、西北、西南。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主治瘡瘍腫毒。用法用量1~3......
  • 拼音注音Chuí Guǒ Dà Suàn Jiè出處據(jù)《晶珠本草》記載:垂果大蒜芥可治肉毒癥和騷熱病。原植物果莢同側(cè)懸垂是其特征。《形態(tài)比喻》記載:垂果大蒜芥生長在旱灘、田邊地頭。葉像蘿卜葉;根細(xì);莖單一,分枝多,枝頭開黃花;果莢長,狀如松......
  • 拼音注音Chuí Liǔ別名柳樹、清明柳、吊楊柳、線柳、倒垂柳、青龍須[根名]來源楊柳科柳屬植物垂柳Salix babylonica L.,以枝、葉、樹皮、根皮、須根等入藥。枝、葉夏季采,須根、根皮、樹皮四季可采。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
  • 拼音注音Chuí Zhū Huā別名白客馬葉來源安息香科垂珠花Styrax dasyantha Perk.,以葉入藥。生境分布貴州等省。性味甘、苦,寒。功能主治止咳潤肺。主治咳嗽,肺燥。用法用量3~5錢。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中國藥典》:垂盆草拼音注音Chuí Pén Cǎo別名狗牙半支、石指甲、半支蓮、養(yǎng)雞草、狗牙齒、瓜子草英文名HERBA SEDI來源本品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 的新鮮或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收,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