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辛散太陽法∶(見前)
通利州都法∶(見前)
增損胃苓法∶(見前)
宣疏表濕法∶治冒濕證,首如裹,遍體不舒,四肢懈怠。
蒼術(shù)(一錢,土炒) 防風(fēng)(一錢五分) 秦艽(一錢五分) 藿香(一錢) 陳皮(一錢五分) 砂殼(八分) 生甘草(五分)
加生姜三片,煎服。
此治冒濕之法也。君以蒼術(shù)、防、秦,宣疏肌表之濕。被濕所冒,則氣機(jī)遂滯,故臣以藿、陳、砂殼,通暢不舒之氣。濕藥頗燥,佐以甘草潤之。濕體本寒,使以生姜溫之。
辛熱燥濕法∶治寒濕之病,頭有汗而身無汗,遍身拘急而痛。
蒼術(shù)(一錢二分,土炒) 防風(fēng)(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 羌活(一錢五分)獨(dú)活(一錢五分) 白芷(一錢二分) 草豆蔻(七分) 干姜(六分)
水煎服。
法中蒼、防、甘草,即海藏神術(shù)散也,用于外感寒濕之證,最為中的。更加二活、白芷,透濕于表;
草蔻、干姜,燥濕于里。諸藥皆溫?zé)嵝辽ⅲ汝幪摶鹜w,勿可浪投。
清宣溫化法∶(見前)
宣透膜原法∶(見前)
宣陽透伏法∶(見前)
祛熱宣竅法∶(見前)
潤下救津法∶(見前)
苦溫平燥法∶治燥氣侵表,頭微痛,畏寒無汗,鼻塞咳嗽。
杏仁(三錢,去皮尖,研) 陳橘皮(一錢五分) 紫蘇葉(一錢) 荊芥穗(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蜜水炒) 白芍(一錢,酒炒微焦) 前胡(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五分)
水煎,溫服。
凡感燥之勝氣者,宜苦溫為主。故以橘、杏、蘇、荊以解之,加白芍之酸,桂枝之辛,是遵圣訓(xùn)“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是也。秋燥之證,每多咳嗽,故佐前、桔以宜其肺,肺得宣暢,則燥氣自然解耳。
金水相生法∶
松柏通幽法∶治燥結(jié)盤踞于里,腹脹便閉。
松子仁(四錢) 柏子仁(三錢) 冬葵子(三錢) 火麻仁(三錢) 苦桔梗(一錢) 栝蔞殼(三錢) 薤白頭(八分) 大腹皮(一錢,酒洗)
加白蜂蜜一調(diào)羹沖服。
此仿古人五仁丸之法也。松、柏、葵、麻,皆滑利之品,潤腸之功非小,較硝、黃之推蕩尤穩(wěn)耳。丹溪治腸痹,每每開提上竅,或以桔梗、蔞、薤開其上復(fù)潤其下。更加大腹寬其腸,白蜜潤其燥,幽門得寬得潤,何慮其不通哉。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xiàn)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xiàng)。論是總論病證,法是治療法則,律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辛散太陽法∶(見前)
通利州都法∶(見前)
增損胃苓法∶(見前)
宣疏表濕法∶治冒濕證,首如裹,遍體不舒,四肢懈怠。
蒼術(shù)(一錢,土炒) 防風(fēng)(一錢五分) 秦艽(一錢五分) 藿香(一錢) 陳皮(一錢五分) 砂殼(八分) 生甘草(五分)
加生姜三片,煎服。
此治冒濕之法也。君以蒼術(shù)、防、秦,宣疏肌表之濕。被濕所冒,則氣機(jī)遂滯,故臣以藿、陳、砂殼,通暢不舒之氣。濕藥頗燥,佐以甘草潤之。濕體本寒,使以生姜溫之。
辛熱燥濕法∶治寒濕之病,頭有汗而身無汗,遍身拘急而痛。
蒼術(shù)(一錢二分,土炒) 防風(fēng)(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 羌活(一錢五分)獨(dú)活(一錢五分) 白芷(一錢二分) 草豆蔻(七分) 干姜(六分)
水煎服。
法中蒼、防、甘草,即海藏神術(shù)散也,用于外感寒濕之證,最為中的。更加二活、白芷,透濕于表;
草蔻、干姜,燥濕于里。諸藥皆溫?zé)嵝辽ⅲ汝幪摶鹜w,勿可浪投。
清宣溫化法∶(見前)
宣透膜原法∶(見前)
宣陽透伏法∶(見前)
祛熱宣竅法∶(見前)
潤下救津法∶(見前)
苦溫平燥法∶治燥氣侵表,頭微痛,畏寒無汗,鼻塞咳嗽。
杏仁(三錢,去皮尖,研) 陳橘皮(一錢五分) 紫蘇葉(一錢) 荊芥穗(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蜜水炒) 白芍(一錢,酒炒微焦) 前胡(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五分)
水煎,溫服。
凡感燥之勝氣者,宜苦溫為主。故以橘、杏、蘇、荊以解之,加白芍之酸,桂枝之辛,是遵圣訓(xùn)“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是也。秋燥之證,每多咳嗽,故佐前、桔以宜其肺,肺得宣暢,則燥氣自然解耳。
金水相生法∶
松柏通幽法∶治燥結(jié)盤踞于里,腹脹便閉。
松子仁(四錢) 柏子仁(三錢) 冬葵子(三錢) 火麻仁(三錢) 苦桔梗(一錢) 栝蔞殼(三錢) 薤白頭(八分) 大腹皮(一錢,酒洗)
加白蜂蜜一調(diào)羹沖服。
此仿古人五仁丸之法也。松、柏、葵、麻,皆滑利之品,潤腸之功非小,較硝、黃之推蕩尤穩(wěn)耳。丹溪治腸痹,每每開提上竅,或以桔梗、蔞、薤開其上復(fù)潤其下。更加大腹寬其腸,白蜜潤其燥,幽門得寬得潤,何慮其不通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