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手穴手紋診治》 四、小兒暑熱癥

    【概述】小兒夏天長期發(fā)熱,伴有口渴多飲、多尿、少汗或無汗。尤以暑熱天氣為甚,涼爽天氣則輕,秋涼消退。為嬰幼兒期所特有。多見于6個月至2周兒童,故稱小兒暑熱癥。本病與小兒時期體溫調(diào)節(jié)不健全有關。中醫(y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若外感暑氣,熏灼皮毛,腠理閉塞不開,汗不能泄,熱不得散而發(fā)熱。

    【手穴治法】

    (一)針刺療法

    方法1:

    選穴:中沖穴。

    操作:中指指端常規(guī)皮膚消毒后,用30號1寸毫針,快速刺入皮下約1~1.5分。然后輕搗1~2分鐘,用瀉法,旋即出針,不按壓針孔。

    按語:中沖是心包經(jīng)井穴,對暑熱致小兒心煩、口渴、躁撓不寧,針此穴有泄熱醒神之功。暑熱癥多為實證,熱證。故針刺時用瀉法,不按壓針孔。

    方法2:

    選穴:少商、魚際。

    操作:常規(guī)皮膚消毒后,用30號1寸毫針,快速刺入0.5寸左右,輕搗1分鐘左右,用瀉法。每日1次,3次為1療程。下午發(fā)熱時針效果較好。

    (二)點刺放血療法

    選穴:十宣。

    操作:常規(guī)皮膚消毒后,用三棱針速點刺,擠出少許血液,用于棉球擦拭干凈。

    (三)割治放血療法

    選穴:魚際

    操作:用溫水或熱毛巾擦拭小兒魚際部脈絡,反復幾次后,靜脈顯露出來。常規(guī)皮膚消毒,用手術刀尖端,點割脈絡,使之出血數(shù)滴,然后用干棉球壓迫,用膠布固定。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