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酒藥花

    《中藥大辭典》:酒藥花拼音注音Jiǔ Yào Huā別名

    酒曲花(《貴州藥植目錄》),大蒙花(《陜西中草藥》)。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為馬錢科植物大葉醉魚草枝葉、根皮。枝葉夏、秋采收。根皮于春、秋采挖,曬干。

    生境分布

    生山溝、路旁、山腳或灌叢中。分布陜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大葉醉魚草,又名:蒙花。

    灌木,高1~5米。枝長而擴散,嫩枝具四棱,密被白色星狀絨毛。葉對生,披針形,長11~13厘米,寬3~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密鋸齒,上面綠色,下面密被白色絨毛;托葉萎縮為一帶狀,介于2葉之間。穗狀花序,直立或稍下垂;萼鐘狀,4裂,裂片披針形,密被星狀絨毛;花冠管狀,長0.7~1厘米,4裂,紫色,外面通常光滑或稍有柔毛,喉部為橙黃色;雄蕊4,著生花冠中部;子房上位,柱頭棒狀。蒴果長圓狀,先端尖,長6~8毫米。花期3~4月。果期5~6月。

    性味

    辛,溫,有毒。

    ①《貴州民間藥物》:"辛,溫,有小毒。"

    ②《陜西中草藥》:"辛微苦澀,溫,有毒。"

    功能主治

    解毒,殺蟲,止癢。治蜂窩織炎,瘡癤,跌打損傷,腳癬,婦女陰癢。

    ①《貴州民間藥物》:"治腳癬,婦女陰癢,止咳,殺蟲。"

    ②《貴州草藥》:"驅(qū)風散寒,消積止痛。治感冒風寒,風濕疼痛,疳積,跌撲。"

    ③《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止血生肌。治麻風,瘡癤,蜂窩織炎,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錢;或泡酒。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復方

    ①治感冒風寒:酒曲花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②止咳:酒藥花三錢,款冬花、枇杷葉各二錢。蒸冰糖吃。(《貴州民間藥物》)

    ③治風濕疼痛:酒曲花根一兩。泡酒服。(《貴州草藥》)

    ④治麻風:大蒙花枝葉一兩,蒼耳子四兩。共研細粉,與十二斤面粉混勻做蒸饃。每次吃饃半斤,每日吃二次。另以葉及根皮適量,煎水洗患處。(《陜西中草藥》)

    ⑤治疳積:酒曲花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⑥治腳癬:酒藥花葉數(shù)張。研末,加白礬少許,擦患處;或取鮮葉揉爛擦患處。(《貴州民間藥物》)

    ⑦治婦女陰癢:酒藥花五錢至一兩,棉花子三錢。搗爛,制成栓形,用布包好塞陰道內(nèi)。(《貴州民間藥物》)

    ⑧治刀傷跌撲:酒曲花葉。搗絨,外包傷處;并取全草一兩,煨水服。(《貴州草藥》)

    備注

    本植物的變種絳花醉魚草穆坪醉魚草亦同等入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酒藥花拼音注音Jiǔ Yào Huā別名

    酒曲花、大蒙花、麻柳、花醉魚草、雞骨紫、蒙花樹

    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藥材基源:為醉魚草科植物大葉醉魚草的枝葉、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uddleja davidii Franch.[B.Da-vidii Franch. Var.magnifera Rehd.et Wils.

    采收和儲藏:枝葉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根皮春、秋季采挖,洗凈,剝皮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0-3000m的山溝、路旁、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高1-3m。枝長而擴展,幼枝具4棱,密被白色短柔毛。葉對生;葉柄短;托葉萎縮成帶狀,位于兩葉之間;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8-25cm,寬3-4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背面密被白色絨毛??偁顖A錐花序直立或下垂;花萼鐘狀,具柔毛,4裂,裂片披針形;花冠紫色,細而直,管狀,長7-10mm,4裂,裂片邊緣反卷,外面疏生絨毛及鱗片,喉部為橙黃色;雄蕊4,子房2室,無毛;柱頭棒狀。蒴果長圓形,長6-8mm,先端尖,無毛或稍有鱗毛。種子多數(shù)?;ㄆ?-8月,果期6-10月。

    化學成分

    葉及根皮含醉魚草素(buddledin)A、B、C、D[1,2],順式及反式的肉叢蓉甙(cisxtanoside)[3],松柏醛(conifer-aldehyde),蛇菰脂醛素(balanophonin),丁香樹脂酚(syringaresinol),醉魚草醇(buddlenol)A, B,C,D, E,F(xiàn)[4],洋丁香酚甙(acteoside)[5],畢日多甙(biridoside)[6],刺槐素-7-蕓香糖甙(acacetin-7-O-ruti-noside),角胡麻甙(martynoside)[7],醉魚草胺堿(buddamine)[8],車前草甙(plantainoside)C,洋丁香酚甙異構體(acteoside isomer),天人草甙(leucosceptoside)A B,異角胡麻甙(isomartynoside),焦地黃苯乙醇甙(jionoside)D,安哥羅甙(angoroside)C,6-阿魏酸筋骨草醇(6-feruloyl ajugol)[9]。

    歸經(jīng)

    心;肝;腎經(jīng)

    性味

    辛;微苦;性溫;有毒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活血止痛;解毒殺蟲。主風寒咳嗽;痹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癤;婦女陰癢;麻風;腳癬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復方

    ①治感冒風寒:酒曲花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②止咳:酒藥花三錢,款冬花、楷杷葉各二錢。蒸冰糖吃。(《貴州民間藥物》)③治風濕疼痛:酒曲花根一兩。泡酒服。(《貴州草藥》)④治麻風:大蒙花枝葉一兩,蒼耳子四兩。共研細粉,與十二斤面粉混勻做蒸饃。每次吃饃半斤,每日吃二次。另以葉及根皮適量,煎水洗患處。(《陜西中草藥》)⑤治疳積:酒曲花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⑥治腳癬:酒藥花葉數(shù)張。研末,加白礬少許,擦患處;或取鮮葉揉爛擦患處。(《貴州民間藥物》)⑦治婦女陰癢:酒藥花五錢至一兩,棉花子三錢。搗爛,制成栓形,用布包好塞陰道內(nèi)。(《貴州民間藥物》)⑧治刀傷跌撲:酒曲花葉。搗絨,外包傷處;并取全草一兩,煨水服。(《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治腳癬,婦女陰癢,止咳,殺蟲。

    2.《貴州草藥》:驅(qū)風散寒,消積止痛。治感冒風寒,風濕疼痛,疳積,跌撲。

    3.《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止血生肌。治麻風,瘡癤,蜂窩織炎,跌打損傷,骨折。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邊旗拼音注音Bàn Biān Qí別名半邊蕨、單片鋸、半邊牙、半邊梳、半邊風藥來源為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半邊旗Pteris semipinnata L.,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苦、辛,涼。功能主治清......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邊蘇拼音注音Bàn Biān Sū別名綿穗蘇、野魚香、野蘇、大胡麻、天人草來源唇形科半邊蘇Comanthosphace ningpoensis (Hemsl.) Hand.-Mazz.,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浙江、江西、......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邊蓮拼音注音Bàn Biān Lián別名細米草、急解索、半邊花、蛇脷草[廣東]、長蟲草[河南]英文名HERBA LOBELIAE CHINENSIS來源本品為桔梗科植物半邊蓮Lobelia chinensis Lou......
  • 拼音注音Bàn Biān Cài別名菜子七、婦人參、普賢菜。來源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華中碎米薺的根狀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damine urhaniana O.E.Schulz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挖,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
  • 拼音注音Bàn Biān ǒu來源藥材基源:為雙扇蕨科植物中華雙扇蕨的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pteris chinensis Christ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去附葉,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