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思考中醫(yī)》 (1)病之造字

    病,對于當醫(yī)生的講,應該太司空見慣了,但是,要真正地詢問大家懂得這個“病”沒有?恐怕就會有不周到的地方。從這個病的造字,我感到中國文字的內涵真是太豐富了。古人講一指禪,也講一字禪。一個字里面有很深的涵義,有妙理,有禪機。有些時候只要你悟透了一個字,這門學問的門就被打開了。像病這個字,如果你真正解通了,那中醫(yī)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張仲景在他的《傷寒雜病論》序中寫道:“若能尋余所集,則思過半矣?!彼歼^半矣。我這里也斗膽借用這句話,如果病字你真正弄通了,那對于中醫(yī)也是“思過半矣”。

    我們首先來看病這個造字,病由疒+丙而成,疒是形部,丙是聲部。病的形部“疒”在古文字里也是一個單獨的字,它的讀音是:尼厄切?!墩f文》解為:“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為什么叫倚呢?人有疾病以后就會不舒服,不舒服當然就想靠著,就想躺著。所以,“疒”字就像一個人依靠在一個東西上,是一個象形文字,人生病了就是這副樣子。所以,《集韻》說:“疒,疾也。”因此,形部的這個偏旁實際上已經(jīng)代表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疾病,在英文里可以用disease這個單詞表示。

    [在古漢字中,“病”字是一個會意字。這個字的左半部,是一個床榻的符號;右半部是一個人的符號。人與床平行,說明人是躺在床上的。這個字后來演化成了“”,也就是今天漢字偏旁中的“疒”。(這一段有甲骨文)]

    既然病字的形部偏旁已經(jīng)代表了廣義上的“病”字,那么,偏旁之外,為什么還要加上這個“丙”呢?是不是僅僅為了讀音。學會咬文嚼字。這個問題記得在第一章里已經(jīng)有過討論,聲符不僅表音,而且表義,并且聲符所表的這個義對于文字是很關鍵的部分,這一點也希望研究古文字的同道注意。

    一個形符“疒”,一個聲符“丙”,就把疾病所牽涉到的方方面面揭示出來了?,F(xiàn)在我們重點來看丙字,丙是十天干里面的一干,位于南方,五行屬火。所以,古人云: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墩f文解字》釋云:“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氣初起,陽氣將虧,從一入冂,一者陽也。”炳然就是很茂盛,《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夏三月,此為蕃秀”,說的就是這個炳然。陰氣初起,陽氣將虧,是言夏至一陰生,一陰生后,陰道漸息,陽道漸消。一是什么?一就是陽。這又關系到了易象的問題,文字起源有一種八卦說,這里應該是一個根據(jù)。冂,徐鍇釋為:“門也,大地陰陽之門也。”丙位南方,處夏月,夏月是陽氣釋放最隆盛的時節(jié),然而盛極必衰,所以,陽氣在夏至以后,就要逐漸地轉入到收藏,這個“從一入冂”的造字實際上就反映了這個過程。丙的上述意義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十分深刻的問題。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