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圣濟(jì)總錄》 消渴腹脹

    論曰脾土制水,通調(diào)水道,下輸于膀胱,消渴飲水過度,內(nèi)潰脾土,土不制水,故胃脹則為腹?jié)M之疾也,內(nèi)經(jīng)謂水為陰,腹者至陰之所居,是以水飲之證,先見于腹?jié)M。

    治消渴飲水不止,小便復(fù)澀,心腹連膀胱脹悶。胸膈煩熱。檳榔湯方

    檳榔(銼) 桑根白皮(銼) 赤茯苓(去黑皮) 紫蘇莖葉 木通(銼) 麥門冬(去心焙各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入生姜半分切,蔥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治久患消渴,小便數(shù),服止小便藥多,渴猶不止,小便復(fù)澀,兩肋連膀胱脹滿悶急。心胸?zé)?。赤茯苓丸?/p>

    赤茯苓(去黑皮) 桑根白皮(銼) 防己 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半) 木香 郁李仁(湯

    上六味,先搗前五味,細(xì)羅為末,與郁李仁研令勻,煉蜜和為劑,更于鐵臼內(nèi)。酥杵令勻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煎木通棗湯,下三十丸,至晚再服,漸加至五十丸。

    治消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不能食。人參湯方

    人參(一兩) 桑根白皮(銼半兩)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焙)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半兩)杷葉(去毛炙各半兩

    上一十一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治消渴,腹脅虛脹,心下滿悶。旋復(fù)花湯方

    旋復(fù)花(凈擇去莖葉微炒) 桑根白皮(銼各一兩半) 紫蘇(并嫩莖干者) 犀角(鎊各半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七錢匕,水三盞,入棗二枚劈,生姜半分拍破,鹽豉半匙,同煎至一盞半,去滓分溫三服,每食后一服,如人行十五里已來,更一服。

    治消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或脅肋間痛,腰腿沉重。人參湯方

    人參 芍藥(各一兩) 大腹子(兩枚慢灰火內(nèi)煨銼) 葛根(銼) 赤茯苓(去黑皮)黃芩麩炒三分)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姜如棗大拍破,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食后夜臥再服。

    治消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木香湯方

    木香 枳殼(去瓤麩炒令黃色)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干) 芍藥 檳榔(灰火內(nèi)煨過銼各半兩) 人參 桑根白皮(銼) 黃 (銼) 草豆蔻(去皮各一兩) 桂(去粗皮三分)枇杷葉(去毛涂蜜慢火炙一兩)

    上一十一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如棗大拍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服日三。

    治消渴,喉干不可忍。飲水不止,腹?jié)M急脹。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焙),烏梅(去復(fù)選肉炒各二兩)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后溫服。日三。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shí)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shí)的配方手冊(cè)。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yùn)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duì)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閔純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