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查古籍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肝竅于目,心竅于舌,脾竅于口,肺竅于鼻,腎竅于耳。五藏之精氣,開竅于頭上,是謂五官。
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頭為手足六陽之所聚會。五藏陰也,陰極生陽,陽性清虛而親上,清虛之極,神明出焉。五神發(fā)露,上開七竅,聲色臭味,于此攸辨。
官竅者,神氣之門戶也。清陽上升,則七竅空靈;濁陰上逆,則五官窒塞。清升濁降,一定之位。人之少壯,清升而濁降,故上虛而下實;人之衰老,清陷而濁逆,故下虛而上實。七竅之空靈者,以其上虛;五官之窒塞者,以其上實。其實者,以其虛也,其虛者,以其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