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綱】仲景曰。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湯主之。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傷寒解后。虛羸少氣。
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目】成無己曰。瘥后脾胃虛。不能制約腎水。歸于隧道。故水溢下焦。腰以下為腫也。
王肯堂曰。千金方瘥后口干喜唾或咽痛。用大棗十枚。烏梅三個。共搗。蜜丸。棗核大。含口中。徐徐咽下?;蜓释床挥?。以山豆根涼水浸含。
龐安常曰。解后津液不足而虛羸。余熱未盡。熱則傷氣。故少氣而氣逆。與竹葉石膏。所以散熱調胃也。
陽明旺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煩。當小下之。以消宿谷。只用梔豉湯。痞硬。加枳實。
鰲按。以上水氣喜唾欲吐微煩四癥。皆仲景書所載。但瘥后病正多。如王氏肯堂補遺十四癥。
皆瘥后所常患者。今特采之。條附于后。并錄陶節(jié)庵瘥后癥二條。
(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 一卷。先論口齒、喉舌之證,分為六門,次論骨鯁、諸蟲、體氣的治法 ,也分六門,末附方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綱】仲景曰。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湯主之。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傷寒解后。虛羸少氣。
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目】成無己曰。瘥后脾胃虛。不能制約腎水。歸于隧道。故水溢下焦。腰以下為腫也。
王肯堂曰。千金方瘥后口干喜唾或咽痛。用大棗十枚。烏梅三個。共搗。蜜丸。棗核大。含口中。徐徐咽下?;蜓释床挥?。以山豆根涼水浸含。
龐安常曰。解后津液不足而虛羸。余熱未盡。熱則傷氣。故少氣而氣逆。與竹葉石膏。所以散熱調胃也。
陽明旺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煩。當小下之。以消宿谷。只用梔豉湯。痞硬。加枳實。
鰲按。以上水氣喜唾欲吐微煩四癥。皆仲景書所載。但瘥后病正多。如王氏肯堂補遺十四癥。
皆瘥后所常患者。今特采之。條附于后。并錄陶節(jié)庵瘥后癥二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