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涼血地黃湯

    《脾胃論》卷中:涼血地黃湯處方

    黃柏(去皮,銼,炒)知母(銼,炒)各3克 青皮(不去皮、瓤)槐子(炒)熟地黃 當(dāng)歸各1.5克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養(yǎng)血涼榮,治濕熱下注,腸澼下血。

    用法用量

    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溫服。

    如小便澀,臍下悶,或大便則后重,調(diào)木香、檳榔細(xì)末各1.5克。

    摘錄《脾胃論》卷中《外科大成》卷二:涼血地黃湯處方

    歸尾4.5克 生地6克 赤芍3克 黃連(炒)6克 枳殼3克 黃芩(炒黑)3克 槐角(炒黑)9克 地榆(炒黑)6克 荊芥(炒黑)3克 升麻1.5克 天花粉2.4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涼血止血。治濕熱侵入直腸,血絡(luò)損傷,痔瘡腫痛出血。

    用法用量

    用水70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時(shí)服。三四劑,則痛止腫消,更外兼熏洗。

    備注

    一劑加生柏葉6克。

    摘錄《外科大成》卷二《治痘全書》卷十四:涼血地黃湯處方

    當(dāng)歸、川芎、白芍、生地、白術(shù)、升麻、甘草、黃連、人參、山梔、玄參。

    功能主治

    室女痘,經(jīng)水不止,熱入血室。

    摘錄《治痘全書》卷十四《壽世保元》卷四:涼血地黃湯處方

    犀角(乳汁磨,臨服入藥內(nèi);或挫末煎)4分,生地黃(酒洗)1錢,牡丹皮2錢,赤芍7分,黃連(酒炒)1錢,黃芩(酒炒)1錢,黃柏(酒炒)5分,知母1錢,玄參1錢,天門冬(去心)1錢,扁柏葉3錢,茅根2錢。

    功能主治

    虛火妄動,血熱妄行,吐血、衄血、溺血、便血。

    用法用量

    上銼。水煎,入10汁飲同服。

    吐血成塊,加大黃1錢,桃仁10個(gè)(去皮尖,研如泥);衄血,加梔子、沙參、玄參;溺血,加木瓜、牛膝、條芩、荊穗、地榆,倍知、柏;便血,加黃連、槐花、地榆、荊穗、烏梅;善酒者,加葛根、天花粉。

    摘錄《壽世保元》卷四《蘭室秘藏》卷中:涼血地黃湯別名

    生地黃湯、地黃湯

    處方

    黃芩1分,荊芥穗1分,蔓荊子1分,黃柏2分,知母2分,藁本2分,細(xì)辛2分,川芎2分,黃連3分,羌活3分,柴胡3分,升麻3分,防風(fēng)3分,生地黃5分,當(dāng)歸5分,甘草1錢,紅花少許。

    功能主治

    婦人腎水陰虛,不能鎮(zhèn)守包絡(luò)相火,而致血崩。

    用法用量

    生地黃湯(《杏苑》卷八)、地黃湯(《女科秘要》卷四)。

    各家論述

    《濟(jì)陰綱目》:血屬陰,陰不自升,故諸經(jīng)之血,必隨諸經(jīng)之氣而后升;若氣有所陷,則熱迫血而內(nèi)崩矣。故用黃柏以清下焦胞絡(luò)之火;心者火之主也,故又以生地、黃連以治火之原;知母、黃芩滋水之母;歸尾破瘀,紅花生血,所謂去故生新也;川芎行血海之余,蔓荊涼諸經(jīng)之血,而風(fēng)藥者,皆所以升諸經(jīng)之氣也,諸經(jīng)之氣升,則陰血不得不隨之而起矣。

    摘錄《蘭室秘藏》卷中《外科正宗》卷三:涼血地黃湯處方

    川芎1錢,當(dāng)歸1錢,白芍1錢,生地1錢,白術(shù)1錢,茯苓1錢,黃連5分,地榆5分,人參5分,山梔5分,天花粉5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

    臟毒已成未成,或腫不腫,肛門疼痛,大便墜重,或泄或秘,常時(shí)便血,頭暈眼花,腰膝無力。

    用法用量

    水2鐘,煎8分,食前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三《袖珍》卷三引《經(jīng)驗(yàn)方》:涼血地黃湯別名

    涼血地黃散

    處方

    生地黃、赤芍藥、當(dāng)歸、川芎各等分。

    功能主治

    榮中有熱及肺壅鼻衄生瘡,一切丹毒。

    用法用量

    涼血地黃散(《普濟(jì)方》卷一八九)。

    鼻衄,加蒲黃、黃芩;丹毒,加防風(fēng)。

    摘錄《袖珍》卷三引《經(jīng)驗(yàn)方》《青囊全集》卷上:涼血地黃湯處方

    小生地黃5錢,牡丹1錢5分,生梔子1錢5分,黃芩1錢,歸尾1錢5分,丹參2錢,槐花3錢,生地榆1錢,辛夷1錢。

    功能主治

    血分有熱,鼻血不止,吐血,下血,腹痛。

    用法用量

    童便或白馬尿兌服。

    摘錄《青囊全集》卷上《內(nèi)外科百病驗(yàn)方大全》:涼血地黃湯處方

    生地4錢,白芍2錢,丹皮1錢,犀角1錢(要尖子佳),黃芩2錢,甘草5分,梔子(炒)2錢,黃連1錢,川柏2錢。

    功能主治

    胃熱盛吐血、衄血、嗽血、便血、蓄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及陽毒發(fā)斑。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內(nèi)外科百病驗(yàn)方大全》《片玉痘疹》卷十二:涼血地黃湯處方

    黃連、生地、玄參、歸尾、甘草、山梔仁。

    功能主治

    痘收靨后毒入于里,迫血妄行,致衄血、吐血、便血、溺血。血箭。血痣內(nèi)熱甚而迫血妄行,出血如飛者。

    用法用量

    《外科正宗》本方用黃連、當(dāng)歸梢、生地黃、山梔子、玄參、甘草各等分。水二鐘,煎八分,量病上下服之。

    鼻血,加片芩、茅花;吐血,加知母、石膏、童便、香附;尿血,加木通、滑石;便血,加秦艽、槐子、荊芥穗;血不止,加炒蒲黃、藕節(jié)、側(cè)柏葉。

    摘錄《片玉痘疹》卷十二年氏《集驗(yàn)良方》卷三:涼血地黃湯處方

    犀角1錢,赤芍1錢,丹皮1錢,玄參1錢,扁柏葉1錢,天門冬1錢,黃連(酒炒)1錢,黃芩(酒炒)1錢,黃柏1錢,知母1錢,茅根1錢。

    功能主治

    火盛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傾盆盈碗。

    用法用量

    成塊吐者,加大黃、桃仁。

    摘錄年氏《集驗(yàn)良方》卷三
更多中藥材
  • 《壽親養(yǎng)老新書》卷四:八味丸處方川巴戟45克(酒沒,去心,用荔枝肉30克,同炒赤色,去荔枝肉不要)高良姜30克(銼碎,用麥門冬45克,去心,同炒赤色為度,去門冬)川楝子60克(去核,用降真香30克,銼碎同炒,油出為度,去降真香)吳茱萸45克......
  •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八味丹處方朱砂1兩,磁石1兩,赤石脂1兩,代赭石1兩,人中黃1兩,禹余糧1兩,乳香1兩,沒藥1兩。制法上為極細(xì)末,糯米湯為小丸。功能主治補(bǔ)精髓,壯筋骨,益心智,理虛損,明目益睛,安神定驚。主用法用量每服1錢......
  • 處方人參半升,牡蠣半升,雷丸半升,沙參1升,苦參1升,玄參1升,丹參1升,大黃3升。功能主治傷寒、溫病驚癇。用法用量水3斗,葦薪煮3沸,停后煮小沸,度1斗許,去滓,先以3指染藥汁注兒口2-7次,大染手,濕吻、額、腹、背,以后如炊物溫之再浴,......
  • 處方熟地5錢,當(dāng)歸3,山藥2錢(炒),肉桂5分,茯苓1錢5分,白芍1錢5分(炒),附子5分,丹皮1錢,澤瀉5分,山萸肉1錢。功能主治陽虧眩暈。用法用量水2鐘,煎7分,食遠(yuǎn)服。各家論述《證因方論集要》:地黃、萸肉、山藥補(bǔ)足三陰經(jīng),澤瀉、丹皮、......
  • 處方熟地、萸肉、茯苓、山藥、丹皮、附子、肉桂、澤瀉、人參、黃耆(炙)、白術(shù)(上炒)、菟絲子、枸杞。功能主治厥陰虛寒,大虛之吐蛔。各家論述八味地黃湯益火以消陰翳,復(fù)以參、術(shù)、耆溫補(bǔ)脾陽;菟絲,枸杞溫補(bǔ)肝腎之陽,胃中得溫而蛔自止。摘錄《證因方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