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查古籍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著。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并述眼科手術方法,附有醫(yī)案、圖說、歌括。
(附怫郁)【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
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而譫語。若加燒針。心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蜌鈩与酢?/p>
心中懊。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內熱曰煩。謂心中郁煩也。外熱曰躁。謂氣外熱躁也。內熱謂有根之火。故但煩不躁。及先煩后躁者。皆可治。外熱為無根之火。故但躁不煩。及先躁后煩者。皆不可治也。所謂煩躁者。謂先煩漸至躁也。所謂躁煩者。謂先發(fā)躁。迤邐復煩也。從煩至躁為熱。未有不漸煩而躁者也。先躁后煩謂怫郁。怫然更作煩悶。此為陰盛格陽。大躁若欲于泥水中臥。水不得入口是也。此氣欲絕而爭。如燈將滅而暴明。
黃仲理曰。煩躁者。懊不得眠也。懊者。郁悶不舒之貌。煩者。氣也?;鹑胗诜我?。躁者。
血也。火入于腎也。
李曰。心熱則煩。腎熱則躁。煩輕躁重。先煩漸躁為陽癥。不煩便躁為陰癥。煩主氣。躁主血。肺主皮毛。氣熱則煩。腎主津液。血熱則躁。故仲景用梔子以治肺。豆豉以治腎也。
【綱】仲景曰。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起臥不安者。梔子濃樸湯主之。
【目】朱震亨曰。煩躁者。氣隨火而升也。
陶華曰。傷寒煩躁。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乃熱輕。
躁乃熱重也。
【綱】仲景曰。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癥。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目】李杲曰。梔子治肺煩。香豉治腎躁。少氣虛滿者。加甘草。嘔噦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jié)M而煩。梔子濃樸枳實湯。身熱微煩。梔子甘草干姜湯?;鹑敕?。煩也?;鹑肽I。躁也。煩躁俱在上者。腎子通于肺母也。發(fā)潤如油。喘而不休??傃苑谓^。鼻者。肺之外候。肺氣通于鼻。鼻中氣出粗大。是肺熱也。發(fā)者。血之余。腎氣主之。發(fā)潤如油?;鹌饶I水至高之分。是水將絕也。仲景以發(fā)潤喘大為肺絕。兼其腎而言之。發(fā)在高巔之上。雖屬腎。肺為五臟之至高。故言肺絕兼腎也。大抵肺腎相通。肺既已絕。腎不言而知其絕矣?;蛟?。煩者心為之煩。躁者心為之躁。何煩為肺躁為腎耶。夫心者君火也。與邪熱相接。上下通熱。金以之而躁。水以之而虧。獨存者火耳。故肺腎與心合而為煩躁焉。此煩雖肺。躁雖腎。實心火為之也。若有宿食而煩躁者。梔子大黃湯。
陶華曰。有人傷寒八九日。無汗身熱。時時譫語。因下后大便不通。已三日矣。非躁非煩。非寒非痛。終夜不得臥。但心中無曉會處。許學士診之曰。此懊怫郁二癥俱作也。胃中有燥屎。服承氣湯。下燥屎二十枚。得利而解。故仲景云。小便不利。大便難。時有微熱怫郁。有燥屎也。怫郁者。
陽氣蒸越。形于頭面體膚之間。聚赤而不散也。其癥有分別。如大便硬而氣短燥渴者。實也。大柴胡湯。汗下后有此癥。飲水而噦者。胃虛也。桂苓人參湯加茯苓。初得病發(fā)汗不徹。并于陽明。續(xù)自微汗出。面色赤者。陽氣怫郁也。解肌湯。或汗不徹。其脈浮緊者。麻黃湯?;蛐”悴焕r有微熱。
大便作難。怫郁不得臥。此有燥屎作實也。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