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竹砂仁

    拼音注音Zhú Shā Rén別名

    竹果、竹紅菌、竹花、竹生小肉座菌

    來源

    藥材基源:為肉座菌科真菌竹小肉座菌的子座。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ypocrella bambusae(Berk.et Br.)Sacc.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采摘后曬干,備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箭竹的節(jié)間或近節(jié)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子座近半球形。新鮮時粉紅色或淺肉色,較松柔,干后變?yōu)榛尹S色或紅褐色,較堅硬,表面有不規(guī)則的喙狀突起,內部粉紅色至深紅色,直徑0.7-1.5(-2)cm。子囊殼單列,埋生于子座的外圍,殼壁透明無色,子囊殼(620-700)μm×(520-680)μm。子囊細長,(350-430)μm×(16-20)μm。子囊孢子蠕蟲形,8個,右旋扭曲,(270-310)μm×(8-10)μm,透明無色至微黃色,成熟后斷裂成段,每段長20-30μm。側絲稍長于子囊,頂端略膨大。

    性狀

    1.性狀鑒別 子座近半球形,直徑0.7-1.8cm,灰黃色或紅褐色,表面有不規(guī)則的喙狀突起。質較堅硬。斷面棕褐色。

    2.顯微鑒別 子座橫切面略呈扇形。子囊殼單列,瓶形,直徑500-700μm,殼壁無色,內有多數(shù)子囊及側絲。子囊長300-450μm,直徑15-20μm;子囊孢子蠕蟲形,8個,扭曲成麻花狀,約與子囊等長,成熟后斷裂成段。側絲略長于子囊。子座其他部位為棕褐色菌絲。

    化學成分

    竹砂仁含5%D-甘露醇(D-mannitol),竹紅菌素(hypocrellin)A、B,過氧竹紅菌素(peroxyhpocrellin),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和十八烷酸(octadecanoic acid)。

    鑒別

    (1)取子座橫切面,置紫外燈下觀察,子囊殼部位顯藍色熒光,其余部位顯棕紅色熒光,滴加稀堿液后,菌絲變?yōu)榫G色,熒光消失。

    (2)本品乙醇浸出液顯鮮紅色,在465nm處有最大吸收峰。

    性味

    辛;澀;平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解毒止癢。主風濕性關節(jié)炎;外陰白斑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浸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ì Bàn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褐脈樓梯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atostema brunnelnerve W.T.Wang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300m左右的石灰山山坡林下。資......
  • 《中藥大辭典》:薜荔拼音注音Bì Lì別名木蓮藤(《日華子本草》),辟萼(《質問本草》),石壁蓮(《植物名匯》),木瓜藤、膨泡樹、餅泡樹、壁石虎、木壁蓮(《中國樹木分類學》),爬墻虎、風不動(《中國藥植志》),彭蜂藤(《福建民間草藥》),石......
  • 拼音注音Bì Lì Guǒ別名王不留行[廣西、廣東]、涼粉果、爬墻虎、木饅頭、木蓮、絡石藤、風不動來源??崎艑僦参镛道驠icus pumila L.,以花序托(俗稱果實)入藥。(其不育枝為絡石藤一種,參閱“絡石藤”項下)?;ㄐ蛲谐墒旌蟛烧?,......
  • 《中藥大辭典》:薜荔根拼音注音Bì Lì Gēn出處《福建中草藥》來源為??浦参镛道蟮母?。隨時可采。曬干備用。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舒筋通絡。治頭痛眩暈,關節(jié)風濕痛,產后風。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 拼音注音Bì Lì Zhī來源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薜荔的乳汁。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 pumila L.采收和儲藏:隨時可采。割破莖皮,待乳汁流出后收集。也可取自葉中。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曠野樹上或村邊殘墻破壁上或石灰?guī)r山坡上。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