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綱】仲景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然汗出則愈。
【目】成無己曰。此熱入血室。蓋言男子。不止謂婦人也。
室者。可停止之處。血室者。榮血停止之所。經(jīng)脈留會之處。即沖脈也。起于腎下。出于氣沖。
并足陽明經(jīng)。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jīng)脈之海。王冰曰。沖為血海。言諸經(jīng)之血。朝會于此。男子則營運生精。女子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內(nèi)經(jīng)曰。任脈通。沖脈盛。月事以時下者是也。王冰又曰。陰靜海滿而去血。謂沖脈盛為血海滿也。即是觀之。沖為血室可知矣。傷寒之邪。
婦人則隨經(jīng)而入。男子由陽明而傳。以沖之脈。與少陰之絡(luò)起于腎。女子邪感。太陽隨經(jīng)。便得入沖之經(jīng)。并足陽明。男子陽明內(nèi)熱。方得而入也。沖之得熱。血必妄行。在男子則下血譫語。在女子則月事適來適斷。皆以經(jīng)氣所虛。宮室不辟。邪得乘虛而入。針經(jīng)曰。邪氣不得其虛。不能獨傷人者是矣。
柯琴曰。血室者。肝也。肝為藏血之臟。故稱血室。女以血用事。故下血之病最多。若男子非損傷。則無下血之病。惟陽明主血所生病。其經(jīng)多血多氣。行身之前。鄰于沖任。陽明熱甚。侵及血室。血室不藏。溢出前陰。故男女俱有是癥。必刺肝之募。(即期門穴)引血上歸經(jīng)絡(luò)。推陳致新。使熱有所泄。則肝得所藏。血不妄行矣。按蓄血便膿血。總是熱入血室。入于腸胃。從肛門而下者。為便膿血。蓋女子經(jīng)血。出自子戶。與溺道不同門。男子精血溺三物。內(nèi)異道而外同門。
精道由腎。血道由肝。溺道由膀胱。其源各別。而皆出自前陰也。
鰲按。肝藏血。腎生血。心主血。脾統(tǒng)血。而其源則匯于沖。沖起腎下。與腎貼近。血之由沖而出者。即如由腎而生。故曰腎生血。言腎所生。以沖即在腎下也。由是上行至脾。脾之為地寬廣。
故得而統(tǒng)之。再上行至肝。為營氣凝聚之處。一身之血皆歸焉。故曰藏也。心為君主。血脈皆朝宗而聽命。故曰主也。然則血室之說。成氏主沖??率现鞲?。二說雖異。其實則同。主沖者就其源頭處言。主肝者就其藏聚處言。血必由源而出。不有源。則無根。血必聚處而藏。不有聚。則散漫無所收。于此二處而為血之室。其旨同也。假如脾而曰統(tǒng)。統(tǒng)者。屬也。不過為其所屬。非根源處。
非藏聚處。故不得曰室。即心為營血之主。亦非根源處。非聚藏處。故亦不得曰室也。茲故并錄二人之說。復(fù)為發(fā)明之。閱者亦可知其言之皆是而無背。而讀古人書。貴有融會貫通處者。此類是也。
若執(zhí)一家言。以為此是彼非。則毋論不能尋究古人之書。即人一身之臟腑經(jīng)絡(luò)。先不得明。又何以治人之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