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綱目》 譫語鄭聲

    作者: 沈金鰲

    【綱】仲景曰。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fā)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發(fā)汗多。若重發(fā)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譫語直視。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目】李杲曰。問邪入陽明。為譫語。妄言錯失。此果陽明乎。答曰。足陽明者。胃也。豈有其言哉。傷寒始自皮毛入。是從肺中來。肺主聲。入于心則為言。胃即戊也。戊為火化。下從肝腎。

    王肯堂曰。譫語癥。有補虛一法。如素問云。譫語者。氣虛獨言也。難經(jīng)曰。脫陽者見鬼。仲景謂亡陽譫語。即此義也。故樓英云。余用參、、歸、術等劑。治譫語得愈者百十數(shù)。豈可不分虛實。一概用黃連解毒、大小承氣等湯以治之乎。王海藏亦云。黃湯。治傷寒或時悲哭?;驎r嘻笑。或時太息?;蛘Z言錯亂失次。世疑作譫語狂言者。非也。神不守舍耳。兩手脈浮沉不一。舉按全無力。浮之損小。沉之亦損小。皆陰脈也。甚者調中丸。或理中丸。有陰癥手足冷。脈細微而譫語者。宜四逆湯?;钊擞冒淄?。海藏用黃加干姜湯。有人患此癥。脈極沉細。外熱內寒。肩背胸脅斑出十數(shù)點。語言狂亂。或曰。發(fā)斑譫語。非熱乎。余曰。非也。陽為陰逼。上入于肺。傳之皮毛。故斑出。神不守舍。故錯語如狂。非譫語也。肌表雖熱。以手按之。須臾。冷透如冰。與姜附等藥數(shù)日。約二十余兩。得大汗而愈。后因再發(fā)。脈又沉遲。三四日不大便。與理中丸三日。其病全愈。以是知此人之狂非陽狂之狂。乃失神之狂。即陰虛也。

    柯琴曰。首條。譫語之由。二條。譫語之脈。脈短。是營衛(wèi)不行。臟腑不通。故死也。二條。

    言死脈。三條。言死癥。蓋譫語本胃實。則不是死癥。若譫語而一見虛脈虛癥。則是死癥。而非胃家實矣。

    【綱】仲景曰。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

    【目】朱肱曰。病患有譫語鄭聲二癥。鄭聲為虛。當用溫藥。白通湯主之。譫語為實。當調胃承氣湯。如服之而譫語止?;蚋抡?。止后服。不爾。再與之。仲景云。實則譫語。虛則鄭聲。世多不別。然亦相似難辨。須憑外癥與脈別之。若大小便利。手足冷。脈微細者。必鄭聲也。大便秘。

    小便赤。手足溫。脈洪數(shù)者。必譫語也。以此相參。然后用藥。萬全矣。大抵傷寒不應發(fā)汗者。汗之必譫語。譫語屬胃。和中則愈。不和則煩而躁。宜調胃承氣湯。然亦有三陽合病譫語者。有胃實譫語者?;蚝苟嗤鲫栕d語者。有下利譫語者。有婦人熱入血室譫語者。

    成無己曰。鄭聲。不正之音也。汗后?;虿【?。人聲轉者是也。蓋為正氣虛而不全。故使轉而不正也。若以重語為重疊之語。與譫語混而莫辨。殊失仲景之旨。

    李杲曰。狂言者。大開目與人語。語所未嘗見之事也。譫語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見常行之事也。鄭聲者。聲戰(zhàn)無力。不相接續(xù)。造字出于喉中也。

    吳綬曰。大都鄭聲。乃因內虛。正氣將脫。而言皆不足之貌。如手足并冷。脈息沉細。口鼻氣息短少。所說言語。輕微無力。氣少難以應息者。皆元氣將脫也。或吃忒不止。神昏氣促。不知人事者死?;驓庀⒉淮?。手足頗溫。其脈沉細而微者。急以附子湯倍人參主之?;蛞越託獾ぁ⒑阱a丹兼進一二服。以助其真氣也。或濃煎人參。徐徐與之。或未可用附子者。以三白湯倍人參主之。

    戴原禮曰。譫語屬陽。鄭聲屬陰。經(jīng)云。實則譫語。虛則鄭聲。譫語者。顛倒錯亂。言出無倫。

    常對空獨語。如見鬼狀。鄭聲者。鄭重頻煩。語雖謬而諄諄不已。年老人遇事則誶語不休。以陽氣虛故也。此譫語鄭聲。虛實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不難辨。但陽盛里實。與陰盛格陽。皆能錯語。

    須以他癥別之。大便秘。小便赤。身熱煩??识哉摺D死飳嵵d語也。小便如常。大便洞下。

    或發(fā)躁?;蚍窗l(fā)熱而妄言者。乃陰格陽之譫語也。里實宜下。調胃承氣湯。熱躁甚而妄言不休。大渴喜飲。理中湯。陰格陽。宜溫膽湯、四逆湯、附子理中湯。

    又有不系正陽明。似困非困。間時有一二聲鄭語者。當隨癥施治。

    外有已得汗。身和而妄言者。此是汗出后津液不和。慎不可下。乃非陽非陰者。宜小柴胡和建中湯各半帖。和榮衛(wèi)。通津液。若陽傳入陰。自利。手足厥逆。語或錯亂。此雖已自利。其中必有燥屎。猶當下之。陰中之陽。宜調胃承氣湯。瘀血在里。大便黑。小便利。小腹痛。其人如狂譫語者。桃仁承氣湯。婦人熱入血室。亦能譫語。小柴胡湯。

    病后血氣未復。精神未全。多于夢寐中不覺失聲如魘。此不系譫語鄭聲。宜溫膽湯去竹茹。入人參五分。

    或用六君子湯。

    魏荔彤曰。陽明胃病。固多譫語矣。然譫語亦有虛實不同。不可概施攻下。夫譫語固譫語。惟胃中實熱。津液不足。方神明昏昧。而胡亂作語。此譫語也。若胃熱不實。則神明不至甚亂而口語亦不甚糊涂。但說了又說。繁言絮語。失其常度耳。蓋其中虛氣弱。詞不達意。故語至再三。此真為虛歉之象。不止傷寒癥中有此。雜病氣虛者多有之。以此為譫語而攻下。賊夫人之子矣。仲師必詳為立辨。令人認明譫語是胡言亂語。鄭聲是重言復語。故自解之曰。鄭聲重語也。重字當作平聲。

    張介賓曰。實則譫語。虛則鄭聲。此虛實之有不同也。夫二者總由神魂昏亂。而語言不正。又何以分其虛實。但譫語者??裢Z也。鄭聲者。不正之聲也。譫語為實。實者邪實也。如傷寒陽明實熱。上乘于心。心為熱冒。則神魂昏亂而譫妄不休者。此實邪也。實邪為病。其聲必高。其氣必壯。其色必厲。其脈必強。凡登高罵詈??窈籼鴶_之類。皆是也。此之為病。有由燥屎在胃者。

    有由瘀血在臟者。有由火盛熱極者。有由腹脹便秘口瘡咽爛者。察其果實。即當以三承氣?;虬谆鲭跎⒅愔沃?。鄭聲為虛。虛者神虛也。如傷寒元神失守為邪所乘。神志昏沉而錯亂不正者。此虛邪也。虛邪為病。其聲必低。其氣必短。其色必萎。其脈必無力。凡其自言自語。喃喃不全。或見鬼怪?;蝮@恐不休?;騿栔粦?。答之不知之類。皆是也。此之為病。有因汗亡陽。因下亡陰者。有因焦思抑郁。竭蹶心氣者。有因勞力內傷。致?lián)p脾腎者。有因日用消耗。暗殘中氣者。

    凡其病雖起。倒而遏之即止。終不若實邪之難制者。即虛邪也。察其果虛。最忌妄行攻伐。少有差謬。

    無不即死。治此者。速宜察其精氣。辨其陰陽。舍其外癥。救其根本。稍遲猶恐不及。而況于誤治乎。甚至有自利身寒?;驅ひ麓榭?。面壁啐啐者。尤為逆候。蓋虛損之人。最忌譫妄。故凡身有微熱。脈見洪滑者生。

    心多煩躁。脈見微弱細急。而逆冷者死。

    【綱】仲景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然汗出則愈。

    婦人中風。發(fā)熱惡寒。經(jīng)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則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目】朱肱曰。問。仲景云無犯胃氣。何也。答曰。熱因經(jīng)水適來。乘虛入室。故血室有熱。

    遂令譫語。當以小柴胡解之。卻與胃實譫語不同。胃實有燥屎。故宜調胃承氣下之。若血熱有譫語。

    非胃家實。仲景恐人作胃實攻之。故曰。無犯胃氣也。大抵譫語是熱。屬陽。而反見陰癥者逆。

    劉完素曰。血病則肝傷。肝藏魂。肝傷則魂無所歸。心神無主。此所以發(fā)譫語也。要之。此非胃實。因熱入血室而肝實也。肝熱心亦熱。肝與心相近也。熱傷心氣。既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

    故但頭有汗而不能遍身。

    此三條。皆因譫語而發(fā)。不重熱入血室。更不重在傷寒中風。須知譫語有不因于胃者。故不可以譫語定為胃實之癥。而犯其胃氣。

    【綱】仲景曰。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側??诓蝗识婀?。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出汗。手足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目】寇宗曰。譫語者。真氣昏亂。神識不清之所致也。心藏神而主火。病則熱氣歸焉。傷寒胃中熱盛。上乘于心。心為熱冒。則神昏亂而語言多不知。所以言出無次而成譫妄之語。輕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語言錯亂。有譫語者。有獨語者。有狂語者。有語言不休者。有言亂者。此數(shù)者皆因熱之輕重也。譫語與獨語。雖間有妄錯。若與人言。猶有倫次。是熱未至于極者也。經(jīng)曰。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是獨語。病猶未劇也??裾Z者。熱甚者也。由神昏而無所見。甚則至于喊叫也。語言不休。則更甚矣。至于亂語者。妄言詈罵。不避親疏。為神明亂極。經(jīng)曰。諸逆發(fā)汗。微者難瘥。劇者言亂。是難可復制也。譫語之由。又自不同。有由火劫者。有由汗出者。有由下利者。

    有由下血者。有由亡陽者。有由過經(jīng)者。有由燥屎在胃者。如此條。則由三陽合病者。凡諸此類。

    脈短則死。脈和則愈。又身微熱。脈浮大生。逆冷脈沉細。不過一日死。實則譫語。收斂在內。

    而實者本病也?;驓馍夏娑瓭M?;驓庀聤Z而自利者。皆為逆。經(jīng)曰。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謂其正氣脫絕也。

    鰲按。尿蓄于膀胱。故遺尿為太陽本病。少陽經(jīng)行身之側。故難以轉側為少陽病。其余口不仁。

    面垢譫語。額上出汗。手足冷。自汗。皆屬陽明。故雖三陽合病。實是陽明病。而略兼太少二經(jīng)。

    所以專從陽明主治。其用白虎湯者。以胃熱而非胃實也。

    【綱】仲景曰。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目】王好古曰。治老幼及虛人傷寒。五六日昏冒言妄。小便或淋或澀。起臥無度?;驘┒坏妹?。并宜白虎湯加山梔一錢。治熱病及時疫。心躁??駚y奔走。狀似癲癇。言語不定。久不得汗。

    及時疫不知人者。以人中黃不拘多少。入罐內。泥封固。武火半日。放地。去蓋半日。研細。

    新汲水調下三錢?;蛭赐?。再服愈。

    吳綬曰。治傷寒熱甚。心煩有痰。神昏譫語者。以竹瀝、生花粉汁各一盞服之。按此方內熱不禁下者可用。

    【綱】仲景曰。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jīng)譫語者。以有熱故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目】王肯堂曰。經(jīng)文內實之實。當作熱。

    此段有五反一對。熱與厥反。湯與丸反。硬與下利反。脈微與脈和反。藥下與自利反。小便利與大便硬為一對。讀者詳之。下利譫語。其曰脈調和。手足和。小便利者。陽也。故用承氣下之。

    其脈當微厥。及少陰但欲寐。被火氣劫汗。譫語小便難者。陰也。故當用補劑和之。

    【綱】仲景曰。陽明病。譫語。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小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

    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目】朱肱曰。潮熱脈滑疾者。必譫語也。小承氣湯。大便秘。小便赤。手足溫。脈洪數(shù)者。

    必譫語也。調胃承氣湯。譫語。不惡寒。反惡熱。白虎湯。已得汗。身和譫語者。柴胡桂枝湯?;鹌榷伦d語。亦白虎湯。

    鰲按。此以里虛句為主。蓋通節(jié)所言形癥。皆是假有余。脈微澀。乃是真不足。故譫語潮熱。

    下癥雖具。仲景于此。慎之又慎。只以小承氣試之也。

    【綱】仲景曰。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

    微者。但發(fā)熱譫語。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柯琴曰。微者。但發(fā)熱譫語。是邪氣實。當以下解。一服利。止后服。只攻其實。無乘其虛也。

    【綱】仲景曰。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jīng)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能食者。

    但硬耳。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后服。

    【目】陶華曰。大熱干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犀角解毒湯。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

    精來不與人相當。新汲水調五苓散三錢探吐之。一法。用豬苓湯。瘀血狂言譫語。漱水。大便黑。

    小便多。身黃腹?jié)M。此為當汗不汗。蓄熱在里。輕者。犀角地黃湯。重者。桃仁承氣湯、抵當丸。

    柯琴曰。首條。下利是大腸虛。譫語是胃氣實。胃實腸虛。宜大黃以濡胃。無庸芒硝以潤腸。

    末條。陽明主津液所生病。故陽明病多汗。多汗是胃燥之因。便硬是譫語之根。一服譫語止。雖未利而胃濡可知矣。

    【綱】仲景曰。二陽并病。太陽癥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目】鰲按。本條全屬陽明可下之癥。故本二陽并病。而開手即揭清太陽癥罷句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