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綱目》 頭痛頭眩

    作者: 沈金鰲

    【綱】仲景曰。陽明病。頭痛。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宜調胃承氣湯。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目】王肯堂曰。內經(jīng)云。巨陽受邪。少陰為里。得熱則往從之。從之則厥也。太陽與少陰為合。此癥當是太陽未全罷耳。經(jīng)又云。陽明病則喘而。則惡人。小便利者。寒邪內攻。肢厥頭痛者。寒邪外攻也。

    喻昌曰。陽明病。本不頭痛。若無汗。嘔咳。手足厥者。得里因而邪熱深也。然小便利。則邪熱不在內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頭痛也。

    魏荔彤曰。此手足之厥。與頭痛互見。非少陰之手足厥也。故嘔而汗出。與反無汗亦不同。正見少陰之手足厥冷。有汗而不頭痛。嘔而不咳。與陽明之嘔咳而無汗。頭痛而手足厥有別。

    此陽明病有類少陰。而又微帶太陽。后學皆茫然不知下手處。故仲師苦心標出。

    問。少陰亦有咳。何以辨。曰。少陰所云。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原文詳之矣。不然。

    何能上炎而咳。其言或咳而嘔。渴不得眠者。則必兼嘔渴不得眠。而見少陰之陰躁。不與陽明之嘔咳兼頭痛類也。其言或咳或悸?;蛐”悴焕?。或腹中痛?;蛐估轮亍H槐丶嫠恼?。諸癥雖有似陽明。而頭痛一癥。必非少陰所有也。此少陰之咳。與陽明所以不同也。故太陽之頭痛。入于陽明之小便利嘔咳厥逆中??倢訇柊Y。又見陽能統(tǒng)陰。一陽存而群陰悉化為陽。在病氣亦如此。正氣之在人身者可識矣。

    【綱】仲景曰。陽明病。表里大熱。煩渴引飲。頭痛如破者。竹葉石膏湯。陽明病。身熱頭痛。

    漱水不欲咽。必發(fā)衄。

    【目】楊士瀛曰。將發(fā)衄而脈數(shù)者。宜犀角地黃湯。茅花湯亦可。

    吳綬曰。陽明頭痛額前。目疼鼻干。脈長也。無汗者。葛根加蔥白、白芷汗之。有汗。曾經(jīng)發(fā)汗。頭痛不解者。葛根蔥白湯。若不惡風而反惡熱。自汗煩渴。脈洪數(shù)。飲水頭疼者。白虎加白芷湯。內有燥屎。蒸蒸發(fā)熱頭痛者。調胃承氣湯。凡陽明頭痛無汗者。葛根、麻黃、蔥白、白芷、石膏之類也。有汗。則白芷、石膏、葛根、川芎湯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欲作谷疸。須下之。

    腹?jié)M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目】魏荔彤曰。本條之上條云。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與本條俱言胃虛。然虛寒與虛熱又迥不同。虛固不可作實而攻下。熱可遽作寒而溫補乎。故仲師就上條食谷欲嘔中。又示人以推類詳義之法。如陽明病脈遲。似屬虛寒。但寒則不能食。此能食而但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者。胃惟不寒故能食。胃惟氣虛故不用飽。不用飽者。不受飽也。微煩頭眩。俱虛而兼熱之象。以此辨胃之虛。與食谷欲嘔條同。而熱則本條獨異。夫遲為寒脈。何云是熱。不知此乃兼澀之遲。非沉遲之遲。謂之虛而兼濕熱則可。謂之虛寒則大不可也。故又見小便難一癥。虛則氣不充而濕不除。濕則氣不化而熱不消。胃中谷氣不能化正養(yǎng)身。卻蘊釀濕熱。蒸作疸黃之兆。如不清熱除濕。培土消疸。而妄下之。將濕愈增而虛愈甚。腹?jié)M如故。胃累及脾。表里受病。而發(fā)黃身腫矣。故又曰。脈遲故也。言遲則濡澀而不滑利。虛而濕之義為主。而熱副之。主治者以除濕培土補中為君。以清熱消疸為臣佐之用。斯為得仲師心法者。

    【綱】仲景曰。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目】王肯堂曰。陽明病。身不重。但頭眩而不惡寒者。陽明中風而風內攻也。經(jīng)曰。陽明病。

    若能食。名中風。風邪攻胃。胃氣上逆則咳。咽門者。胃之系。咳甚則咽傷。故咽痛。若胃氣不逆則不咳。其咽亦不痛也。

    鰲按。此與前頭痛款中反無汗一條。俱是陽明病而有類少陰者。然彼條之嘔咳而無汗。頭痛而手足厥。所以異于少陰之手足厥冷有汗而不頭痛。及嘔而不咳。此條之咳而咽痛。亦所以異于少陰之咽痛為不咳而痛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