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六書》 煩躁

    作者: 陶華

    煩為擾亂而躁為憤怒,躁為先煩而漸至躁也。傷寒煩躁,則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則熱之輕,躁則熱之甚也。有邪在里而煩躁者,有不煩便作躁悶者,此為陽盛隔陰,欲于泥水中臥,飲水不得入口也。

    其或結(jié)胸證具而煩躁,吐利四逆而煩躁,下利發(fā)熱,厥逆,煩躁不得眠,惡寒燥攣,脈不出而躁者,皆為不可治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熱而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大青龍湯。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證,柴胡湯。

    證煩躁,心下硬,能食,小承氣湯微和之。心中悸而煩躁者,小建中湯。

    惡風自汗,脈濡弱而煩躁者,皆用此法。

    但發(fā)熱六七日,渴欲飲水者,五苓散。無熱,但狂言煩躁者,五苓散,水調(diào)服探吐之。

    陽明病,不大便,繞臍痛,煩躁,承氣湯下之。

    少陽吐利厥逆,煩躁欲死,吳茱萸湯。

    厥逆,脈沉自利,煩躁不得眠,黃連雞子湯、黃連阿膠湯。

    下后復發(fā)汗,晝則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干姜附子湯。發(fā)汗,若下之,病仍在不去,煩躁者,茯苓四逆湯。

    陰極發(fā)躁,或陰毒火邪,投熱藥反劇者,不可用涼藥,躁甚仍與熱劑,用四逆湯輩。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羅浮山人
  • 作者:
    汪宏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