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陳皮,(去白)3克 半夏(湯泡七次)蒼術(shù)(米泔浸)撫芎各3克 赤茯苓 梔子(炒)各2.1克 香附6克 甘草(炙)1.5克 砂仁(研細)1.5克
治諸郁。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溫服。
如氣郁,加烏藥、木香、檳榔、紫蘇、干姜,倍香附、砂仁;如濕郁,加白術(shù),倍蒼術(shù);如熱郁,加黃連,倍梔子;如痰郁,加南星、枳殼、小皂角;如血郁,加桃仁、紅花、牡丹皮;如食郁,加山楂、神曲、麥蘗面。
香附(童便浸,炒)蒼術(shù)(米泔浸,炒)神曲(炒)山梔仁(炒黑)連翹 陳皮 撫芎 貝母(去心)枳殼(炒)白茯苓 蘇梗各3克 甘草1.5克
上銼一劑。水煎服。
有痰,加南星,半夏;有熱,加柴胡、黃芩;血郁,加桃仁、紅花;濕郁,加白術(shù)、羌活;氣郁,加木香、檳榔;食郁,加山楂、砂仁。
香附、蒼術(shù)、川芎、炒梔、神曲、半夏。
氣閉耳聾。
陳皮(去白)1錢,半夏(湯泡7次)1錢,蒼術(shù)(米泔浸)1錢,撫芎1錢,赤茯苓7分,梔子(炒)7分,香附2錢,甘草(炙)5分,砂仁(研細)5分。
解諸郁。主郁證。
上切細,作1服,加生姜3片,水2盞,煎至1盞,溫服。
如氣郁,加烏藥、木香、檳榔、紫蘇、干姜,倍香附、砂仁;如濕郁,加白術(shù),倍蒼術(shù);如熱郁,加黃連,倍梔子;如痰郁,加南星、枳殼、小皂莢;如血郁,加桃仁、紅花,牡丹皮;如食郁、加山楂、神曲、麥蘗面。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陳皮,(去白)3克 半夏(湯泡七次)蒼術(shù)(米泔浸)撫芎各3克 赤茯苓 梔子(炒)各2.1克 香附6克 甘草(炙)1.5克 砂仁(研細)1.5克
功能主治治諸郁。
用法用量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溫服。
如氣郁,加烏藥、木香、檳榔、紫蘇、干姜,倍香附、砂仁;如濕郁,加白術(shù),倍蒼術(shù);如熱郁,加黃連,倍梔子;如痰郁,加南星、枳殼、小皂角;如血郁,加桃仁、紅花、牡丹皮;如食郁,加山楂、神曲、麥蘗面。
摘錄《醫(yī)學(xué)正傳》卷二《古今醫(yī)鑒》卷四:六郁湯處方香附(童便浸,炒)蒼術(shù)(米泔浸,炒)神曲(炒)山梔仁(炒黑)連翹 陳皮 撫芎 貝母(去心)枳殼(炒)白茯苓 蘇梗各3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治諸郁。
用法用量上銼一劑。水煎服。
有痰,加南星,半夏;有熱,加柴胡、黃芩;血郁,加桃仁、紅花;濕郁,加白術(shù)、羌活;氣郁,加木香、檳榔;食郁,加山楂、砂仁。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四《醫(yī)學(xué)集成》卷一:六郁湯處方香附、蒼術(shù)、川芎、炒梔、神曲、半夏。
功能主治氣閉耳聾。
摘錄《醫(yī)學(xué)集成》卷一《醫(yī)學(xué)正傳》卷二引丹溪方:六郁湯處方陳皮(去白)1錢,半夏(湯泡7次)1錢,蒼術(shù)(米泔浸)1錢,撫芎1錢,赤茯苓7分,梔子(炒)7分,香附2錢,甘草(炙)5分,砂仁(研細)5分。
功能主治解諸郁。主郁證。
用法用量上切細,作1服,加生姜3片,水2盞,煎至1盞,溫服。
如氣郁,加烏藥、木香、檳榔、紫蘇、干姜,倍香附、砂仁;如濕郁,加白術(shù),倍蒼術(shù);如熱郁,加黃連,倍梔子;如痰郁,加南星、枳殼、小皂莢;如血郁,加桃仁、紅花,牡丹皮;如食郁、加山楂、神曲、麥蘗面。
摘錄《醫(yī)學(xué)正傳》卷二引丹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