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人體寄生蟲學》 第八節(jié) 其它人體寄生吸蟲

    一、異形吸蟲

    異形吸蟲(Heterophyid trematodes)是一類屬于異形科(Heterophyidae)的小型吸蟲,體長僅0.3~0.5mm,最大者也不超過2~3mm。在我國常見的異形吸蟲有10多種,已有人體感染報告的共5種,它們是異形異形吸蟲(Heterophyes  heterophyes V.Siebold,1852)、橫川后殖吸蟲(Metagonimus  yokogawai Katsurada,1912)(圖14-21)、鉤棘單睪吸蟲(Haplorchis pumilio Looss,1899)、多棘單睪吸蟲[H.yokogawai Katsuta,1932]與臺灣棘帶吸蟲(Centrocestus  formosanus Nishigori,1924)。除前兩種在臺灣報告的病例數(shù)較多外,在大陸人體感染的病例較少。

    形態(tài)

    異形異形吸蟲的成蟲呈長梨形,大小為1~1.7×0.3~0.4mm,口吸盤較腹吸盤小,生殖吸盤位于腹吸盤的左下方。睪丸2個,位于腸支末端的內(nèi)側(cè)。貯精囊彎曲,卵巢在睪丸之前緊接卵模,卵黃腺在蟲體后部兩側(cè)各有14個。子宮很長,曲折盤旋,向前通入生殖吸盤(圖14-21)。蟲卵大小為28~30×15~17μm,棕黃色,有卵蓋。

    異形吸蟲成蟲

    圖14-21 異形吸蟲成蟲

    生活史

    異形吸蟲成蟲寄生在鳥類與哺乳動物的腸管。在我國第一中間宿主為淡水螺,種類很多;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包括鯉科與非鯉科魚類,偶然也可在蛙類寄生。卵很小,23~30μm×12~17μm,外觀與大小都和華支睪吸蟲卵相似,鑒別有困難。生活史包括毛蚴、胞蚴、雷蚴(1~2代)、尾蚴與囊蚴。

    致病與診斷

    成蟲很小,在腸管寄生時可鉆入腸壁,因此蟲體和蟲卵有可能通過血液到達其他器官。在菲律賓曾在心肌發(fā)現(xiàn)成蟲,腦、脊髓、肝、脾、肺與心肌有異形吸蟲卵沉著,并可能贊成嚴重后果。重度的消化道感染可出現(xiàn)消瘦和消化道癥狀。理論上,本蟲感染人體的機會不少,但因各種異形吸蟲蟲卵形態(tài)相似,與華支睪吸蟲卵形態(tài)近似,難于鑒別,主要以成蟲鑒定蟲種。

    防治

    主要注意飲食衛(wèi)生,不要吃未煮熟的魚肉和蛙肉,以防感染??稍囉?br />吡喹酮進行治療。

    二、棘口吸蟲

    棘口吸蟲是一類屬于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的中、小型吸蟲,種類繁多,全世界已報告600多種,主要見于鳥類,其次是哺乳類,爬行類,少數(shù)見于魚類。人體寄生的棘口吸蟲多數(shù)病例見于東南亞,我國已報告有10種,其中日本棘隙吸蟲(Echinochasmus iaponicus Tanabe,  1926)在福建與廣東有局部的流行,受檢3639人其感染率為4.9%。近些年來,葉形棘隙吸蟲(Echinochasmas perfoliatus Gedoelst,1911)卷棘口吸蟲[Echinostoma revolutum(Frohlich,1802)Loss,1899]、九佛棘口吸蟲(Echinochasmas jiufoensis Liang,1990)在廣東省有人體感染的病例報告。棘口吸蟲長形,有體棘,口吸盤接近腹吸盤,具頭冠與頭棘,睪丸前后排列在蟲體后部,卵橢圓形,頗大,有卵蓋。

    日本棘隙吸蟲成蟲

    圖14-22 日本棘隙吸蟲成蟲

    日本棘隙吸蟲成蟲大小為1.16~1.76 ×0.33~0.50mm,頭棘24枚。蟲卵大小為109.85×67.65μm(圖14-22)。蟲卵在水中經(jīng)發(fā)育,孵出毛蚴。中間宿主為淡水螺類,毛蚴侵入后經(jīng)胞蚴、母雷蚴、子雷蚴等期發(fā)育為尾蚴。尾蚴逸出后侵入第二中間宿主(軟體動物,蝌蚪或魚類)形成囊蚴,也可不逸出就在原宿主體內(nèi)形成囊蚴。麥穗魚的感染率最高(80.70%)感染度也最高,最多者達3752個囊蚴/條魚,成蟲寄生在小腸。動物實驗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腸卡他性炎癥和淺表粘膜上皮脫落、充血與炎癥細胞浸潤。人體輕度感染常無明顯癥狀,臨床表現(xiàn)有乏力、頭昏、頭痛、食欲不良、腹痛、腸鳴、腹瀉、大便帶血和粘液等胃腸癥狀。嚴重感染者可有厭食、下肢浮腫、貧血、消瘦、發(fā)育不良,甚至合并其他疾病而死亡。人體主要是吃未煮熟淡水魚,吞食生的蝌蚪等也可能感染。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是重要的預防措施。曾試用硫雙二氯酚和吡喹酮,兩者均有良好驅(qū)蟲效果。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