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氣功外氣療法》 百會

    【位置】兩耳尖直上,頭頂之正中是穴。

    【主治】頭痛,眩暈,中風,癲癇,耳鳴,耳聾,鼻塞,脫肛,陰挺等。

    【應(yīng)用】百會又名三陽、五會、天滿、維會、泥丸宮。是練功和外氣治療的重要穴位。

    (一)頭為諸陽之會,該穴又是手足三陽經(jīng)與督脈交會穴,有溝通經(jīng)氣,升陽益氣,健腦醒神的作用。練氣功意守百會,可使氣虛下陷之陽氣上升,能治療子宮脫垂、胃下垂、脫肛、遺尿等癥。練小周天氣功,氣達玉枕關(guān)而不上行可以意守百會,再微仰頭,并與呼吸等配合,有通關(guān)運氣的作用。

    (二)百會與會陰劃一直線,是人身體前后、左右陰陽的分界之處,故在練功和外氣治療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用發(fā)氣手法打通百會與會陰或涌泉的氣脈,有激發(fā)氣機,平衡陰陽,驅(qū)除邪氣的作用。用震顫手法或推拉手法向百會穴發(fā)氣,有安神益腦、鎮(zhèn)靜、安眠、通陽的作用。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寧原
  • 作者:
    ?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