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泡泡草

    《中藥大辭典》:泡泡草拼音注音Pào Pào Cǎo別名

    尖葉棘豆、山泡泡、羚羊蛋

    出處

    《中國(guó)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來(lái)源

    為豆科植物山棘豆全草。夏、秋采集,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沙丘上。分布吉林、遼寧、陜西、內(nèi)蒙古。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7~12厘米,全株呈白色。小葉3~4個(gè)輪生,線(xiàn)形,長(zhǎng)1~1.5厘米。花序似頭狀;花長(zhǎng)14~17(13~18)毫米,淡紫色或紫紅色;花萼與葉柄等長(zhǎng),萼有毛,長(zhǎng)6~9毫米。莢果膨大,球形或卵狀球形,徑8~11毫米,有褐色毛。花期7月。

    性味

    辛,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瘡癤癰腫,乳腺炎,感冒,瘰疬結(jié)核,急慢性濕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qián)(鮮品0.5~1兩);或研末為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涂。

    復(fù)方

    ①治瘡癤癰腫:鮮泡泡草一兩。水煎服。

    ②治乳腺炎(初期):泡泡草適量。煎水外洗。

    ③治瘰疬結(jié)核:泡泡草、白蒺藜各適量。研末,麻油調(diào)敷患處。

    ④治急慢性濕疹,嬰兒濕疹:泡泡草、北五加皮、甘草各一錢(qián)。研末,苦參籽餾油調(diào)涂,一日三次。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泡泡草拼音注音Pào Pào Cǎo別名

    尖葉棘豆、山泡泡、羚羊蛋。

    英文名Franchet Groundcherry出處

    出自《河南中草藥手冊(cè)》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山棘豆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Oxytropis oxyphylla DC.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采采收全草,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沙丘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等地。

    原形態(tài)

    山棘豆 多年生草本,高7-12cm,全株呈白色。小葉3-4枚輪生,線(xiàn)形,長(zhǎng)1-1.5cm?;ㄐ蛩祁^狀,花長(zhǎng)14-17cm,有毛。莢果膨大,球形或卵狀球形,直徑8-11mm,被褐色毛?;ㄆ?月。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辛;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感冒;咽喉痛;瘡癤癰腫;瘰疬結(jié)核;急慢性濕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鮮品15-30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或研末調(diào)涂。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ónɡ Shù Jué英文名Harland's Chien Fern出處始載于《植物分類(lèi)學(xué)報(bào)》。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烏毛蕨科植物崇澍蕨的根莖。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hienioperis harlandii (Hook. ......
  • 拼音注音Chuān Wū別名烏頭、五毒根英文名RADIX ACONITI來(lái)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干燥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須根及泥沙,曬干。性狀本品呈不規(guī)則的圓錐形,......
  • 《中藥大辭典》:川烏頭拼音注音Chuān Wū Tóu別名川烏(《金匱要略》)出處侯寧極《藥譜》來(lái)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塊根。夏至至小暑間挖出全株,除去地上部莖葉,然后將子根摘下,與母根分開(kāi),抖凈泥土,曬干。生境分布主要栽培于四川、......
  • 拼音注音Chuān Dǎnɡ Shēn別名天寧黨參、巫山黨參、單枝黨參英文名Szechwan Asiabell Root來(lái)源為桔??浦参锎h參Codonopsis tangshen Oliv. 的根。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邊或灌叢中。產(chǎn)于四川、......
  • 別名藍(lán)蝴蝶、土知母、鳶尾。英文名Iridis Tectori Rhizoma。來(lái)源鳶尾科植物鳶尾Iris tectorum Maxium.的根莖。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有節(jié),粗短,具叉狀分枝,淡黃色。葉互生,2列,劍形,質(zhì)薄,淡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