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論)夫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即嘔吐,名曰寒嘔,或因食多致傷胃氣,或因病曾
方
小理中丸
(出仁存方)
治三脘氣弱,中焦停寒,脾虛不磨,飲食遲化,吃物頓傷,胸膈滿悶,腹脅痞痛,
嘔吐草豆蔻(煨)干姜(煨乘熟碎)青皮(去白)陳皮(洗凈去蒂)肉桂(去粗皮各二兩)牽牛魏(三兩醋化生姜
丁香半夏丸
(一名白術丸)
治宿寒在胃,嘔吐吞酸。
二姜湯(出直指方)
治寒證嘔吐。
良姜、生白姜(各半兩)木香、丁香(二錢半)甘草(一錢半炙)上銼為散,每服三錢,水
吳茱萸湯
(出直指方)
治冷涎嘔吐,陰證干嘔,噫氣酸心。
吳茱萸(沸湯泡洗三次炒)生姜(各一兩半)人參(三分)大棗(五個)上銼為散,每服四
丁附治中湯
(出三因方)
治胃冷停痰,嘔吐不已。
青皮(炒)附子(炮)丁香(各半兩)干姜(一兩煨)陳皮(炒)人參(各半兩)甘草(炙)空心熱服。
靈液丹
治胃中虛寒,聚積,痰涎,飲食不化,噫腐停酸,大便反堅,心胸脹滿,惡聞食氣
,婦人妊娠惡阻,嘔吐不納食者。
硫黃(打碎)附子(去皮臍切如綠豆大各一兩)綠豆(一兩用水一碗煮熟晾干)上為末。生
生硫黃丸
治寒嘔,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
上生硫黃不拘多少,柳木槌研細,生姜汁拌炊餅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炮附子丸
治胃脘有熱,胃中有寒,嘔吐不止。
上附子炮去皮為末,以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就濕以大黃為衣,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用姜湯下。
治久積冷,不下食,嘔吐不止,冷在胃中。
上半夏五兩為末,每服二錢,面一兩以水和為餅,湯煮熟為度,用姜汁醋和調服之。
豆蔻湯
治脾胃虛寒,痰飲停滯,嘔吐不止。
肉豆蔻(三枚去殼)桂(去粗皮)零陵香、川芎(各一兩)甘草(炙一兩)陳橘皮(去白焙棗二枚,擘破
藿香散
治脾胃虛寒,痰盛,嘔吐不止,飲食不化。
藿香葉甘草(炙三分)桂(去粗皮半兩)濃樸(去粗皮姜汁炙各一兩)青橘皮(湯洗去白一盞,生姜三片,棗二枚、擘破,煎七分,去滓溫服。
七寶湯
治脾胃虛冷,嘔吐痰涎,胸膈痞悶,不思飲食。
人參、白茯苓(去黑皮)甘草(微炙)連皮大腹子(各一兩)訶黎勒(五枚煨去核)草豆蔻生姜三片
濃樸丸
治脾胃虛寒,痰盛嘔吐。
濃樸(去粗皮姜汁炙一斤)半夏(洗去滑切焙半斤)生姜(三斤研取汁盡入水兩碗絞取汁)末,棗去
半夏飲
治脾胃虛寒,痰涎壅滯,嘔吐不止。
半夏(三分姜汁浸炒)白術(一兩)檳榔(五枚生銼)甘草(生銼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
半夏橘皮飲
治脾胃虛寒,痰盛,嘔吐不止。
半夏(洗去滑剖)陳橘皮(去白焙)甘草(炙)桂(去粗皮各三分)人參(一兩一分)大腹拘時候
桂心湯
治脾胃虛寒,嘔吐不止。
桂(去粗皮)干姜(炮)半夏(洗去滑各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
人參散
(出圣惠方)
治膈氣脾胃虛冷,多嘔吐酸水。
人參(一兩去蘆頭)檳榔(一兩)高良姜(半兩銼)蓽茇(一兩)白術(一兩)橘皮(一兩溫服。
藿香半夏丸
治脾胃虛寒,痰盛,嘔吐不定。
藿香葉(半兩)半夏(一兩搗碎炒)丁香皮(舶上者)丁香(各半兩)水銀沙子(一分研)不拘
濟急散
治脾胃虛寒,痰飲留滯,嘔吐不止。
附子(一枚切下蓋取出肉內丁香在內)丁香(四十九枚)上用生姜自然汁略浸附子,同入
豬苓散
治嘔而膈上寒,思水者,是欲解也。
豬苓茯苓白術(各三兩)上治下篩,以米飲服二三匙,日三,渴者多飲水。
藿香正氣散
治胃中冷,嘔吐。
濃樸(制)陳皮(制)白術桔梗半夏曲(各三兩)甘草(二兩半)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蘇葉、藿香(各三兩)上咀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二枚,煎冷服。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對于《傷寒論》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總結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附論)夫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即嘔吐,名曰寒嘔,或因食多致傷胃氣,或因病曾
方
小理中丸
(出仁存方)
治三脘氣弱,中焦停寒,脾虛不磨,飲食遲化,吃物頓傷,胸膈滿悶,腹脅痞痛,
嘔吐草豆蔻(煨)干姜(煨乘熟碎)青皮(去白)陳皮(洗凈去蒂)肉桂(去粗皮各二兩)牽牛魏(三兩醋化生姜
丁香半夏丸
(一名白術丸)
治宿寒在胃,嘔吐吞酸。
二姜湯(出直指方)
治寒證嘔吐。
良姜、生白姜(各半兩)木香、丁香(二錢半)甘草(一錢半炙)上銼為散,每服三錢,水
吳茱萸湯
(出直指方)
治冷涎嘔吐,陰證干嘔,噫氣酸心。
吳茱萸(沸湯泡洗三次炒)生姜(各一兩半)人參(三分)大棗(五個)上銼為散,每服四
丁附治中湯
(出三因方)
治胃冷停痰,嘔吐不已。
青皮(炒)附子(炮)丁香(各半兩)干姜(一兩煨)陳皮(炒)人參(各半兩)甘草(炙)空心熱服。
靈液丹
(出三因方)
治胃中虛寒,聚積,痰涎,飲食不化,噫腐停酸,大便反堅,心胸脹滿,惡聞食氣
,婦人妊娠惡阻,嘔吐不納食者。
硫黃(打碎)附子(去皮臍切如綠豆大各一兩)綠豆(一兩用水一碗煮熟晾干)上為末。生
生硫黃丸
(出三因方)
治寒嘔,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
上生硫黃不拘多少,柳木槌研細,生姜汁拌炊餅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炮附子丸
(出仁存方)
治胃脘有熱,胃中有寒,嘔吐不止。
上附子炮去皮為末,以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就濕以大黃為衣,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用姜湯下。
治久積冷,不下食,嘔吐不止,冷在胃中。
上半夏五兩為末,每服二錢,面一兩以水和為餅,湯煮熟為度,用姜汁醋和調服之。
豆蔻湯
治脾胃虛寒,痰飲停滯,嘔吐不止。
肉豆蔻(三枚去殼)桂(去粗皮)零陵香、川芎(各一兩)甘草(炙一兩)陳橘皮(去白焙棗二枚,擘破
藿香散
治脾胃虛寒,痰盛,嘔吐不止,飲食不化。
藿香葉甘草(炙三分)桂(去粗皮半兩)濃樸(去粗皮姜汁炙各一兩)青橘皮(湯洗去白一盞,生姜三片,棗二枚、擘破,煎七分,去滓溫服。
七寶湯
治脾胃虛冷,嘔吐痰涎,胸膈痞悶,不思飲食。
人參、白茯苓(去黑皮)甘草(微炙)連皮大腹子(各一兩)訶黎勒(五枚煨去核)草豆蔻生姜三片
濃樸丸
治脾胃虛寒,痰盛嘔吐。
濃樸(去粗皮姜汁炙一斤)半夏(洗去滑切焙半斤)生姜(三斤研取汁盡入水兩碗絞取汁)末,棗去
半夏飲
治脾胃虛寒,痰涎壅滯,嘔吐不止。
半夏(三分姜汁浸炒)白術(一兩)檳榔(五枚生銼)甘草(生銼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
半夏橘皮飲
治脾胃虛寒,痰盛,嘔吐不止。
半夏(洗去滑剖)陳橘皮(去白焙)甘草(炙)桂(去粗皮各三分)人參(一兩一分)大腹拘時候
桂心湯
治脾胃虛寒,嘔吐不止。
桂(去粗皮)干姜(炮)半夏(洗去滑各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
人參散
(出圣惠方)
治膈氣脾胃虛冷,多嘔吐酸水。
人參(一兩去蘆頭)檳榔(一兩)高良姜(半兩銼)蓽茇(一兩)白術(一兩)橘皮(一兩溫服。
藿香半夏丸
治脾胃虛寒,痰盛,嘔吐不定。
藿香葉(半兩)半夏(一兩搗碎炒)丁香皮(舶上者)丁香(各半兩)水銀沙子(一分研)不拘
濟急散
治脾胃虛寒,痰飲留滯,嘔吐不止。
附子(一枚切下蓋取出肉內丁香在內)丁香(四十九枚)上用生姜自然汁略浸附子,同入
豬苓散
治嘔而膈上寒,思水者,是欲解也。
豬苓茯苓白術(各三兩)上治下篩,以米飲服二三匙,日三,渴者多飲水。
藿香正氣散
治胃中冷,嘔吐。
濃樸(制)陳皮(制)白術桔梗半夏曲(各三兩)甘草(二兩半)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蘇葉、藿香(各三兩)上咀每服二錢,姜三片,棗二枚,煎冷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