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瀉心湯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瀉心湯處方

    大黃、當歸、芍藥、荊芥、麻黃、甘草,各一錢半。白術(shù),三錢半。

    功能主治

    火證通治。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薄荷少許,煎至一鐘,去滓,不拘時溫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金匱要略》卷中:瀉心湯別名

    三黃瀉心湯(《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處方

    大黃10克 黃連 黃芩各5克

    功能主治

    瀉火解毒,燥濕泄熱。治邪火內(nèi)熾,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積熱,眼目赤腫,口舌生瘡,外證瘡瘍,心胸煩悶,大便秘緒;濕熱黃疸,胸中煩熱痞滿,舌苔黃膩,脈數(shù)實者。

    用法用量

    上藥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頓服之。

    備注

    方中黃芩瀉上焦火。黃連瀉中焦火,大黃瀉下焦火。三焦實火大便實者,誠為允當。由于三黃之性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故對濕熱內(nèi)蘊而發(fā)的黃疸,也能主治。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漢·《金匱要略》:瀉心湯組成

    大黃二兩(6克)、黃連一兩(3克)、黃芩一兩(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瀉火解毒,清化濕熱。

    主治

    邪火內(nèi)熾,迫血妄行,癥見吐血衄血等;或濕熱內(nèi)蘊而成黃疸,見有胸痞煩熱;或積熱上沖而致目赤且腫,口舌生瘡;或外科瘡瘍,見有心胸煩熱,大便干結(jié)等。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癥。

    上消化道出血:對照組61例給予常規(guī)的西醫(yī)治療方法,如輸液、輸血、抗感染、補充電解質(zhì)等;治療組62例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給予瀉心湯合十灰散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療效標準以患者的吐血或者黑便的癥狀消失,消化道出血的伴隨癥狀明顯改善,連續(xù)3日以上大便常規(guī)潛血實驗呈陰性,血壓穩(wěn)定可以視為治愈。結(jié)果: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率是82.0%,治療組總有效率達到93.5%,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意義。(《陜西中醫(yī)》2014年第7期)

    方解

    本方用治實熱火盛之證,能瀉實火、解熱毒、清化濕熱,方中所用“三黃”均可泄熱化濕,又能清熱降火,使氣火下降,血行亦趨寧靜。大黃具有導熱下行,釜底抽薪,加強瀉火泄熱之功,所謂“以瀉代清”。臨床應用以高熱面赤、目赤煩躁、神昏發(fā)狂、吐血衄血、口舌生瘡、濕熱黃疸、疔瘡腫毒、下痢膿血、舌苔黃膩為辨證要點,對于濕熱交阻之證,熱重于濕或濕熱并重者較宜。凡屬陽虛失血或脾不統(tǒng)血之癥則忌用本方。

    現(xiàn)代研究

    通過實驗考察,得出瀉心湯的復方傳統(tǒng)湯劑有抑菌作用。

    方歌

    瀉心湯將心火降,芩連大黃熱邪蕩,吐衄皆因血妄行,治療癰瘍也一樣。

    摘錄漢·《金匱要略》
更多中藥材
  • 《吳鞠通醫(yī)案》卷三:安胃丸處方姜半夏8錢,川椒炭6錢,廣皮5錢,云苓塊6錢,烏梅肉4錢,生姜5錢。功能主治嘔吐不食已久,六脈弦細而弱。用法用量甘瀾水8茶杯,煮成3杯。分3次服。摘錄《吳鞠通醫(yī)案》卷三《衛(wèi)生寶鑒》卷五:安胃丸處方白術(shù)5錢,干姜......
  • 處方陳皮、黃連、半夏、當歸、貝母、枳實、麥冬、甘草、白術(shù)、白茯、蘇梗、覆花、枇杷葉。功能主治胸膈有痰不寬,嘔吐,如有礙者。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竹茹1團,水煎,食遠服。摘錄《何氏濟生論》卷五......
  • 處方山楂1錢5分,檳榔1錢5分,草果1錢5分,藿香1錢5分,白豆蔻1錢5分,半夏(姜礬制)1錢,南星(泡過)1錢,厚樸1錢,蘇梗1錢。功能主治飲食過多,一時不能g化,胃窄不能容,又挾寒邪于內(nèi),而致嘔吐者。用法用量加生姜10片,水煎服。摘錄《......
  • 處方凈蒼術(shù)2兩(用生姜2兩,切作片子,一同搗爛,炒黃色),厚樸(去粗皮,同前治),小棗兒24個(去核,焙干),白術(shù)(去蘆)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廣術(shù)(煨,銼)半兩,青皮(去白)半兩,木香半兩,藿香葉半兩,澤瀉半兩,縮砂仁半兩,檳榔半兩,......
  • 處方白術(shù)1錢,陳皮7分,砂仁5分,茯苓1錢,當歸身8分,藿香3分。功能主治養(yǎng)血安胎。主婦人見食不喜食,或惡心而吐,或體倦欲臥,雖體質(zhì)平常,孕脈不現(xiàn)。用法用量加老姜1片,炒米2錢,水煎服。如惡心而吐痰者,加制半夏5分。摘錄《產(chǎn)科心法》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