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女科精要》 受胎保護諸法

    作者: ?

    一受胎后,忌食牛肉、犬、兔、雀肉、螃蟹、團魚、烏魚、無鱗魚、胡椒、花椒、姜、蒜辛辣之物。

    一受胎后,最忌暴怒,口不可出惡言,手不可用鞭撻。蓋怒傷氣血,多有因此動胎者。即不動胎,怒氣入胎,子生多疾。并不可看戲神、儺神及怪異形像。

    一受胎后,不可登高上梯,恐傾跌有損。不可伸手高處取物,恐傷胎而子鳴腹中。子鳴但令產(chǎn)母鞠躬片時自安。

    一受胎三五個月后,常要緊束其身,勿令胎放,亦勿過緊,令胎不舒。

    一受胎七八九個月,胎忽亂動,三兩日間,或痛或止,或胞水已下,腹痛不已,但腰不甚痛,脈未離經(jīng),(離經(jīng)之脈,一呼一吸共六至,或沉細而滑也。)此非產(chǎn)也,名曰弄產(chǎn)。又有臨產(chǎn)一月前,忽然腹痛,卻又不產(chǎn),此是胎轉(zhuǎn),名曰試胎。胎水有元,俱不奶事,但要直身坐臥行立,不可驚憂逼迫,二者俱非正產(chǎn),必因曲身觸犯而然。

    《經(jīng)》曰∶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xù),則霄壤判,所謂氣血周流,循環(huán)無端,少有間斷,則身危矣。妊娠子在腹中,母子一氣流通,全賴漿水滋養(yǎng),十月數(shù)足,血氣定全,形神俱備,忽如夢覺,自能求路而出,既出胞外,母子分體,呼吸殊息,豈可久羈于內(nèi),而使氣血不運不續(xù)哉!夫胎元壯健者,既胞脫而隨漿即下,故易產(chǎn)。其困弱者,轉(zhuǎn)頭遲慢,愈慢愈乏,愈乏愈遲,胞漿既干,污血凝塞,道路阻滯,橫生逆生,子死腹中,母命一縷。治者必須滋其榮,益其氣,使子母精神接續(xù),而子母營運得力,兼為溫其經(jīng),開其瘀,使道路通暢,而子力易以轉(zhuǎn)舒,再得老成穩(wěn)婆,在外細心接取,自可萬全。切勿用力太早,虛費精神,猛劑催生,反傷血氣,要知產(chǎn)育一門,全仗氣血用事,無補精神之藥,焉圖胎產(chǎn)之功!徒傷氣血之和,反貽產(chǎn)后之疾。(張)立保產(chǎn)萬全湯,細心周匝,補接開導(dǎo),升降溫行,產(chǎn)際產(chǎn)后,備得其宜,誠為萬全者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張杲
  •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作者:
  • 作者:
    程杏軒
  •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是總論病證,是治療法則,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作者:
  • 作者:
    趙濂
  • 作者:
  •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