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瓜子金

    《全國中草藥匯編》:瓜子金拼音注音Guā Zǐ Jīn別名

    辰砂草、金鎖匙、瓜子草、掛米草、竹葉地丁、金牛草

    來源

    為遠志科遠志屬植物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 Houtt.或卵葉遠志P. sibirica L.的全草。秋季采集全草,洗凈,曬干。

    性味

    微辛,微溫。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祛痰鎮(zhèn)咳,解毒止痛。用于咽炎,扁桃體炎,口腔炎,咳嗽,小兒肺炎,小兒疳積,泌尿系結(jié)石,乳腺炎,骨髓炎;外用治毒蛇咬傷,疔瘡癤腫。

    用法用量

    2~5錢;鮮用1~2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瓜子金拼音注音Guā Zǐ Jīn別名

    金鎖匙、神砂草、地藤草(《植物名實圖考》),遠志草(《分類草藥性》),小遠志(《中國藥植志》),辰砂草、驚風草、瓜米細辛、魚膽草(《貴州民間方藥集》),藍花草(《廣西野生資源植物》),產(chǎn)后草(《江蘇植藥志》),山黃連、瓜子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銀不換(《南寧市藥物志》),攔路枝、小金盆、雞拍翅(《重慶草藥》),竹葉地?。ā墩憬兴幨謨浴罚?,鐵線風、瓜子蓮、女兒紅(《湖南藥物志》),殲瘧草、小英雄、散血丹(《江西民間草藥驗方》),通性草、黃瓜仁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接骨紅、二月花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遠志科植物瓜子金全草。夏、秋間采集,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長于山坡或荒野。分布東北、華北、西南、華東、中南及陜西。產(chǎn)廣東、廣西、四川、江西、湖南、福建、安徽、云南、浙江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約15厘米。莖被灰褐色細柔毛,葉互生,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0~20毫米,寬5~10毫米,先端短尖,全緣;葉柄短;葉柄、葉脈、葉緣均具細柔毛。總狀花序腋生,最上一花序低于莖的頂端;萼片5。前面1萼片卵狀披針形,呈囊狀,兩側(cè)2萼片大形,花瓣狀,廣卵形或橢圓形,后面2萼片呈線狀披針形;花瓣3,紫白色,下部愈合,背面近頂端處有流蘇狀附屬物;雄蕊8;雌蕊1,子房倒卵形而扁。蒴果廣卵形而扁,直徑約5毫米,先端凹,具膜狀寬翅,表面平滑無毛,萼片宿存。種子卵形而扁?;ㄆ?~5月。果期5~6月。

    性狀

    干燥帶根全草,長約20厘米。根圓柱形而彎曲,長短不一,多折斷,粗約2~3毫米,外表灰褐色、暗黃棕色,有縱皺、橫裂紋及結(jié)節(jié),支根纖細。莖細,徑不及1毫米,自基部叢生,灰褐色或稍帶紫色,質(zhì)脆易斷。葉上面綠褐色,下面色淺或稍帶紅褐色,稍有毛茸。氣微,味稍辛辣而苦。以全株完整、連根、干燥、無雜草泥沙者為佳。

    化學成分

    根含三萜皂甙、樹脂、脂肪油、遠志醇。

    性味

    辛苦,平.

    ①《植物名實圖考》:"氣味甘。"

    ②《分類草藥性》:"性熱。"

    ③《貴陽民間藥草》:"辛苦,平,無毒。"

    ④《江西草藥》:"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鎮(zhèn)咳,化痰,活血,止血,安神,解毒。治咳嗽痰多,吐血,便血,怔忡,失眠,咽喉腫痛,癰疽瘡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①《植物名實圖考》:"破血,起傷,通關(guān)。"

    ②《分類草藥性》:"走表散寒。治頭風,開胃進食。"

    ③《中國藥植志》:"根:鎮(zhèn)咳祛痰,與遠志同類;全草:治蛇咬。"

    ④《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小兒驚風,傷風感冒。"

    ⑤《江蘇植藥志》:"酒泡,治產(chǎn)后風。"

    ⑥《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除濕健胃。治怔忡,黃疸;外用搗涂,消瘡毒紅腫。"

    ⑦《南寧市藥物志》:"清熱,潤燥,解毒。治蛇傷,咳嗽,吐血,疳積,眼結(jié)膜炎。"

    ⑧《四川中藥志》:"止血崩;治跌打損傷,腸風下血,淋病,癆傷咳嗽。"

    ⑨《中國藥植圖鑒》:"根為鎮(zhèn)靜、祛痰劑,能益智安神,散郁化痰,消赤腫。治支氣管炎,肺炎,咳嗽多痰,驚悸,健忘癰疽瘡腫,喉痹。"

    ⑩《江西草藥》:"清熱解毒,活血止血。治牙痛,下肢潰瘍,白喉,子宮出血,便血,毒蛇咬傷,白膜遮睛,流腦,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痢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

    復方

    ①治瘧疾:瓜子金(鮮)六錢至一兩。酒煎,于瘧發(fā)前二小時服。(《江西草藥》)

    ②治痰咳:瓜子金根二兩,酌加水煎,頓服。(《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百日咳:辰砂草五錢。煎水兌蜂糖吃。

    ④治小兒驚風:辰砂草二錢,佛頂珠一錢。煎水服。

    ⑤治小兒感冒:辰砂草一錢,藍布正五錢,射干五分。煎水服。

    ⑥治頭痛:辰砂草五餞,青魚膽四錢,藍布正三錢,水皂角五錢。煎水服。(③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⑦治吐血:辰砂草五錢。煎水服。(《貴州草藥》)

    ⑧治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前或后:瓜子金全草七株,加白糖二兩,搗爛絞汁,經(jīng)后三天服之。(《泉州本草》)

    ⑨治產(chǎn)后風:瓜子金曬干研末,每次二錢,泡溫酒服。(《泉州本草》)

    ⑩治急性扁桃體炎:瓜子金五錢,白花蛇舌草五錢,車前二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⑾治跌打損傷,疔瘡癰疽:瓜子金曬干,研粉,每天三次,每次二錢,用黃酒送服。另取藥粉適量,用黃酒調(diào)勻,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⑿治刀傷,接骨:辰砂草研末或搗絨,敷刀傷處。骨折時,辰砂草一兩搗絨,拌酒糟外包患處。(《貴州草藥》)

    ⒀治脫皮癩:辰砂草、旱蓮草、車前草各等分,煎水內(nèi)服;外用紅色的杠板歸煎水洗。(《貴州草藥》)

    ⒁治毒蛇咬傷:鮮瓜子金一至二兩。切碎搗爛,加泉水擂汁服,并以渣外敷于腫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⒂治關(guān)節(jié)炎:瓜子金根二至三兩。酌加水煎,日服一、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⒃治血栓炎,皮膚現(xiàn)紫塊,一身痛:辰砂草根捶絨,兌淘米水服。(《貴州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骨髓炎、骨關(guān)節(jié)結(jié)核、多發(fā)性膿腫

    取瓜子金干草半斤,加酒4斤,蒸制成藥酒,日服2次,每次0.5~1兩;亦可服藥片,每次5片,或流浸膏每次20毫升,每日3次(兒童及經(jīng)期婦女酌減)。據(jù)21例骨髓炎患者觀察,治愈11例,顯效l例,好轉(zhuǎn)7例,有效率為94.47%;骨關(guān)節(jié)結(jié)核16例,治愈4例,顯效3例,好轉(zhuǎn)6例,有效率為81.25%;多發(fā)性膿腫7例,全部治愈。藥物本身無明顯副作用,藥酒及流浸膏服后偶有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頭昏、心悸,一般可行對癥處理,嚴重者停藥;粗制片劑有時刺激咽喉,局部覺痛。實踐證明,配合抗癆藥物及手術(shù)治療(包括取出死骨,清創(chuàng)引流等),療效較著;藥酒的效果似優(yōu)于其他制劑:治療骨髓炎時如配合五枝膏(榆、桃、桑、槐、柳樹枝)。效果更好。

    ②治療毒蛇咬傷

    用新鮮瓜子金1兩搗爛,外敷于咬傷處,每日換藥1次。曾治療蝮蛇咬傷4例,用藥后3~4天消腫,7天癥狀消失。

    ③治療小兒疳積

    取瓜子金1兩,豬肝2兩,蒸熱去藥渣,食肝及汁,連服3劑。共治72例,有一定療效。

    ④治療失眠癥

    取全草干品1兩(10兩制)或鮮品2兩,用砂鍋武火煎煮2次,藥液過濾合并,文火濃縮再過濾,加單糖漿適量使成60毫升,臨睡前頓服。治療各種精神病引起的失眠癥160例次,有效(服藥后睡眠時間達4小時以上)者146例次,其中睡眠時間達6小時以上者114例次(78.08%)。多數(shù)在服藥半小時后入睡。未見不良副作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瓜子金拼音注音Guā Zǐ Jīn別名

    丁蒿、苦遠志、金鎖匙、神砂草、地藤草、遠志草、山黃連、瓜子草、小金盆、雞拍翅、葉地丁、銀不換、鐵線風、瓜子蓮、女兒紅、殲瘧草、散血丹、小葉地丁草、小葉瓜子草、高腳瓜子草、鐵銑草、通性草、黃瓜位草、接骨紅、地風消、鐵箭風、小丁香、小萬年青、藍花地丁、火草桿、慢驚藥、地丁、金牛草、直立地丁、紫花地丁、苦草、辰砂草、驚風草、瓜米細辛、魚膽草、七寸金、蚋仔草、鐵釣竿、鐵甲草、紫金花、小遠志。

    英文名Japanese Milkwort Herb, Herb of Japanese Milkwort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瓜子金,江西、湖南多有之,高四、五寸,長根短莖,數(shù)莖為叢,葉如瓜子而長,唯有直紋一線,葉間開小圓紫花,中有紫蕊。云南名紫花地丁。

    來源

    藥材基源:為遠志科植物瓜子金的根及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ala japonic Houtt.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集全草,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海拔800-2100m的山坡或田梗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和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瓜子金 多年生草本,高15-20cm。莖直立或斜生,綠褐色或綠色。枝圓柱形,具縱棱,被卷曲短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約1mm,黃褐色,被短柔毛;葉紙質(zhì)至近革質(zhì),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2.3cm,寬5-9mm,綠色,先端鈍,基部圓形至闊楔形,全緣,反卷,兩面近無毛或被短柔毛;主脈在上表面凹陷,并被卷曲短柔毛,側(cè)脈3-5對。花兩性,總狀花序與葉對生,葉腋外生;花少,長約7mm,具早落披針形小苞片;萼片5,宿存,外面3枚少,披針形,長4mm,外面被短柔毛,里面2枚大,花瓣狀,卵形至長圓形,長約6.5mm,基部具爪;花瓣3,白色至紫色,基部合生,側(cè)生花瓣長圓形,長約6mm,基部內(nèi)側(cè)被短柔毛,龍骨瓣舟狀,頂端背部具條裂雞冠狀附屬物;雄蕊8,長達6mm,花絲幾乎全部合生成鞘,1/2以下與花瓣貼生,鞘之兩側(cè)具緣毛,花藥卵形,頂孔開裂;子房倒卵形,直徑約2mm,具翅,花柱肥厚,彎曲,長約5mm,柱頭2,間隔位于花柱先端。蒴果圓形,綠色,直徑約6mm,具闊翅,無毛。種子卵形,長約3mm,直徑約1.5mm,黑色,密被白色短柔毛?;ㄆ?-5月,果期5-7月。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是一種既喜陽而又具較耐旱的植物。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排水良好、肥沃而疏松的砂質(zhì)壤土上生長較好。重粘性土栽培生長不良。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或根狀莖繁殖。夏末秋初,種子成熟,可隨采隨播。將采回的鮮果,除去果皮,即可秋播。撒播,覆土1cm,上蓋一層稻草。第2年春開始出苗時取去稻草,并注意澆水保濕,出苗1個半月左右,當苗高15cm時,選陰雨天或每日午后移栽,行株距30cm×15cm。根狀莖繁殖,可于春、秋進行。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稍彎曲,直徑可達4mm,表面黃褐色,有縱皺紋,質(zhì)硬,斷面黃白色。莖少分枝,長10-30cm,灰綠色或灰棕色,被細柔毛。葉皺縮,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3cm,寬0.5-1cm,側(cè)脈明顯,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楔形,全緣,灰綠色;葉柄短,有柔毛??偁罨ㄐ蛞干?,最上的花序低于莖的頂端;花多皺縮。蒴果圓而扁,長約7mm,具較寬翅,邊緣無緣毛,萼片宿存。種子扁卵形;褐色,密被柔毛,基部有3長裂的種阜。氣微,味微辛苦。以葉多、有根為佳。

    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平周壁具角質(zhì)紋理,氣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衛(wèi)細胞4-6個。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稍波狀彎曲,平周壁具角質(zhì)紋理,氣孔極少。非腺毛單細胞,少數(shù)有2細胞,長66-206μm,常彎曲,外壁有疣狀突起,頂端常具有一凸頭。葉肉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簇晶,直徑20-33μm。

    化學成分

    根含三萜皂甙,樹脂,脂肪油,遠志醇(polygalitol)及四乙酸酯(tetracetyl polygalitol)。地上部分含瓜子金皂甙(polygalasaponin)甲、乙、丙、丁與瓜子金皂甙I-XIX(polygalasaponin I-XIX)。

    葉含山柰酚-3-O-6〃-O-(3-羥基-3-甲基-戊二酰基)葡萄糖甙[kaempferol-3-O-6”-(3-hydroxy-3-methylglutaryl)gluco-sode],紫云英甙(astragalin),山柰酚3-(6”-乙?;┢咸烟沁癧kaempferol 3-(6〃-acetyl)glucoside],山柰酚3,7-二葡萄糖甙(kaempferol 3,7-diglucoside)。

    藥理作用

    已開花植株的根及地上部分的5%浸液均有溶血作用。根的溶血作用與遠志根(全遠志)的溶血作用相當。

    鑒別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0.5g,置帶塞試管中,加熱水10ml,用力振搖1min,即生成持續(xù)性泡沫,放置30min仍不消失。(檢查皂甙)

    歸經(jīng)

    肺;胃;心經(jīng)

    性味

    味苦;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散瘀止血;寧心安神;解毒消腫。主咳嗽痰多;跌打損傷,風濕痹痛;吐血;便血;心悸;失眠;咽喉腫痛;癰腫瘡瘍;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鮮品30-60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破血,起傷,通關(guān)。

    2.《分類草藥性》:走表散寒。治頭風,開胃進食。

    3.《中國藥植志》:根:鎮(zhèn)咳祛痰,與遠志同類;全草:治蛇咬。

    4.《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小兒驚風,傷風感冒。

    5.《江蘇植藥志》:酒泡,治產(chǎn)后風。

    6.《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除濕健胃。治怔忡,黃疸;外疸;外用搗涂,消瘡毒紅腫。

    7.《南寧市藥物志》:清熱,潤燥,解毒。治蛇傷,咳嗽,吐血,疳積,眼結(jié)膜炎。

    8.《四川中藥志》:止血崩;治跌打損傷,腸風下血,淋病,癆傷咳嗽。

    9.《中國藥植圖鑒》:根為鎮(zhèn)靜、祛痰劑,能益智安神,散郁化痰,消癰腫。治支氣管炎,肺炎,咳嗽多痰,驚悸,健忘,癰疽瘡腫,喉痹。

    10.《江西草藥》:清熱解毒,活血止血。治牙痛,下肢潰瘍,白喉,子宮出血,便血,毒蛇咬傷,白膜遮睛,流腦,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Chē Zhóu Cǎo別名白花苜蓿、三消草、螃蟹花、金花草、菽草翹搖來源豆科白車軸草Trifolium repens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河北、華東、西南?;瘜W成分葉含有異槲皮甙、亞麻子甙(linamarin)......
  • 拼音注音Bái Là Liǎo別名蓼子草、馬蓼、假長尾葉蓼、假長尾蓼、山蓼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長鬃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uyn[P.caespitosum B1.var.lon......
  • 拼音注音Bái Tòu Gǔ Xiāo別名透骨消、連錢草、活血丹、見腫消英文名White Ground Ivy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桿物白透滑消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echoma biondiana (D......
  • 《中藥大辭典》:白郎花拼音注音Bái Lánɡ Huā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橡樹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qū)之森林中。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約10米。芽卵形,芽鱗銳形或較鈍。單葉互生;長方形或長方卵形,長9~11厘米,......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酒草別名山地菊、假蓬、酒藥草、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Thunb.) Les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貴州。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消炎鎮(zhèn)痛,祛風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