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瓜螺

    拼音注音Guā Luó別名

    油螺、紅塔螺、紅螺

    英文名Whelk出處

    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渦螺科動物瓜螺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mbium melo (Solander)

    采收和儲藏:4月、5月間用拖網(wǎng)采捕,去殼取肉,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較深的淺海泥沙質(zhì)海底。肉食性,雌雄異體,產(chǎn)卵期4-5月,角質(zhì)卵囊黃褐色,長卵圓形,每囊一卵,一螺所產(chǎn)的卵囊都粘在一起,構(gòu)成一個粗大的柱狀卵群,高約230mm,徑約110mm,俗稱“紅螺塔”。卵孵化后,幼螺破囊而出。肉肥味美,可供食用。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于東海、南海。

    原形態(tài)

    瓜螺,貝殼卵形或近球形,質(zhì) 尚堅(jiān),一般高160-257mm,寬112-178mm,螺旋部極小,幾乎被體螺層包被,僅露出略呈乳頭狀的殼頂,有時且低于體螺層,體螺層則極度膨大。殼表被有黃褐色或污褐色殼皮,殼皮脫落后露出杏黃色的殼面。幼體時常具明顯的橫列紅褐色大型斑塊,成體常消失不顯。殼面較光滑,生長線細(xì)密。殼口大,卵圓形,內(nèi)為光亮的橘黃色,外唇弧形,薄,易破損;內(nèi)唇稍厚,扭曲,緊貼于體螺層上。下部具4條明顯的皺褶。前溝短而寬,凹入,形成一大缺刻。無厴。足肥大,有花紋。

    歸經(jīng)

    肺;胃經(jīng)

    性味

    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

    清火明目。主眩暈;目昏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有制酸止痛、解熱的功能。主治胃痛、發(fā)燒等。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Dù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酒葡萄的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is labrusca 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根及莖洗凈,切片,葉切碎,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此種產(chǎn)于美國東部,美國栽培葡萄品種多出自此種?,F(xiàn)我國云......
  • 《中藥大辭典》:白背三七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別名大肥牛(《廣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藥、散血姜(《廣西藥植圖志》),土田七(《廣西中藥志》),三百棒、地滾子,大救駕、百步還陽、石三七、樹三七(《云南中草藥》),大綠葉、接......
  • 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 Jīnɡ Yè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莖葉。夏、秋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三七“條。性味《云南中草藥》:“咸微辛,寒,有毒?!肮δ苤髦吻鍩?,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風(fēng)濕痛,骨折、......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背葉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野桐、葉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樸樹、白帽頂來源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葉入藥。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
  • 《中藥大辭典》:白背葉根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 Gēn別名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出處《嶺南草藥志》來源為大戟種植物白楸的根。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葉“條?;瘜W(xué)成分含酚類、氨基酸、鞣質(zhì)、糖類。性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