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查古籍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主證」 產(chǎn)后小便突然頻數(shù)而急,艱澀給行,灼熱刺痛,尿澀黃赤,面色垢黃,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病機」 濕熱下注,膀胱不利。
「治法」 清熱利濕,利水通淋。
「方藥」八正散(《和劑局方》)加減。
車前子 瞿麥 Y蓄 滑石 山梔子 甘草 木通 燈芯 小薊 白茅根 菖蒲 黃柏
本方為八正散去大黃,加小薊、白茅根、菖蒲、黃柏。
方中車前子、瞿麥、Y蓄、滑石、木通利水通淋;山梔子、黃柏清熱燥濕;小薊、白茅根涼血止血;燈芯導熱下行;菖蒲利濕化濁;甘草和藥緩急。諸藥合用,具有清熱利濕,利水通淋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