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羊肚

    《中藥大辭典》:羊肚拼音注音Yánɡ Dǔ別名

    羊胃(張文仲),羊膍胵(《綱目》)。

    出處

    《千金·食治》

    來源

    為??苿游?strong>山羊或綿羊。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羊肉"條。

    化學(xué)成分

    每100克約含水分84克,蛋白質(zhì)7.1克,脂肪7.2克,碳水化物1.2克,灰分0.5克,鈣34毫克,磷93毫克,鐵1.4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黃素0.21毫克,尼克酸1.8毫克。

    性味

    甘,溫。

    ①《本草圖經(jīng)》:"溫,平。"

    ②《綱目》:"甘,溫,無毒。"

    功能主治

    補(bǔ)虛,健脾胃。治虛勞羸瘦,不能飲食,消渴,盜汗,尿頻。

    ①《千金·食治》:"主胃反。治虛羸,小便數(shù),止虛汗。"

    ②《本草蒙筌》:"補(bǔ)虛怯,健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或煎湯。

    復(fù)方

    ①治久病虛羸,不生肌肉,水氣在脅下,不能飲食,四肢煩熱:羊胃一枚,白術(shù)一升。切,水二斗,煮九升,分九服,日三。(張文仲)

    ②治胃虛消渴:羊肚爛煮,空腹食之。(《古今錄驗(yàn)方》)

    ③治項(xiàng)下瘰疬:羊膍胵,燒灰,香油調(diào)敷。(《綱目》)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羊肚拼音注音Yánɡ Dǔ別名

    羊胃、羊膍眰

    英文名Goat or Sheep Stomach出處

    出自《千金·食治》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苿游锷窖蚧蚓d羊的胃。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宰羊時剖腹取胃,洗凈鮮用或冷藏。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為飼養(yǎng)家畜之一,口種頗多。

    2.為飼養(yǎng)家畜之一,品種多達(dá)300余種。群居動物,以草類粉良。怕熱不怕冷。

    資源分布:1.分布于全國各地。

    2.分布幾遍全國,以北部和西北地區(qū)為多。

    原形態(tài)

    1.山羊,體長1-1.2cm,體重10-35kg。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均有角1對,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彎,角質(zhì)中空,表面有環(huán)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頜下有總狀長須。四肢細(xì),尾短,不甚不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雜等多種。

    2.綿羊,綿羊?yàn)槿藗冚^早馴養(yǎng)的家畜?;w重隨品種而不同,最小不過20kg,最大可達(dá)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樣。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無角;有的僅雄性有角。角形與羊尾也因種而有差異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種者,具有兩層:外層為粗毛可蔽雨水,內(nèi)層為纖細(xì)的絨毛,藉以保溫。但改良品種僅存內(nèi)層的絨毛。前后肢兩趾間具有一腺體,開口于前部。具有淚腺。

    化學(xué)成分

    山羊或綿羊的胃每100g約含水分84g,蛋白質(zhì)7.1g,脂肪7.2g,碳水化物1.2g,灰分0.5g,鈣34mg,磷98mg,鐵1.4mg,硫胺素(thiamin)0.03mg,核黃素(riboflavine)0.21mg,煙酸(nicotinic acid)1.8mg,此外,尚含胃蛋白酶、凝乳酶等多種酶類。

    藥理作用

    從離乳前仔羊(綿羊)第四胃粘膜制取的消食素(gastropylore),內(nèi)含有胃蛋白酶、凝乳酶、胃粘膜素等。本品有蛋白水解作用,凝乳作用,對制止乳幼兒吐奶和促進(jìn)食欲有明顯作用,并能改善胃泌功能低下所致的維生素B12缺乏。羊胃尚可用于制取胃泌素(gastrin)和胃蛋白酶(pepsin),其藥理作用見“豬肚”條。

    歸經(jīng)

    脾;胃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溫

    功能主治

    健脾胃;補(bǔ)虛損。主脾胃虛弱;虛勞贏瘦;納呆;反胃;自汗盜汗消渴; 尿頻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或煎湯,1個。外用:適量,燒灰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千金·食治》:主胃反。治虛羸,小便數(shù),止虛汗。

    2.《本草蒙筌》:補(bǔ)虛怯,健脾。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刺蒺藜拼音注音Cì Jí Lí別名茨(《詩經(jīng)》),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屜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經(jīng)》),即藜(《別錄》),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綱目》),旱草(《本草經(jīng)解》),三......
  • 拼音注音Cì Pénɡ Huā別名鐵海棠、番鬼刺、萬年刺、虎刺來源為大戟科植物鐵海棠Euphorbia milii Ch.des Moulins的莖葉。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圃。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貴州。原形態(tài)多年生肉......
  • 拼音注音Cì Liǎo別名廊茵、急解素、蛇不鉆、貓舌草、紅火老鴉酸草來源蓼科蓼屬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Franch. et Sav.,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集,除去泥土?xí)窀?。性味酸、微辛,平。功能主?.....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藜拼音注音Cì Lí別名紅小掃帚苗、鐵掃帚苗、雞冠冠草、刺穗藜來源藜科藜屬植物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L.[Teloxys aristata (L.) Moq.],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切段......
  • 拼音注音Cì Mò Línɡ Cǎo別名刺參(《西藏常用中草藥》),降扯(《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出處《新醫(yī)學(xué)雜志》9:31,1973來源為川續(xù)斷科植物刺藦苓草的幼嫩全草。6~7月采收。同屬植物水蘇葉藦苓草的幼嫩全草,亦同等入藥。生境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