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女科寶鑒》 三、肝腎陰虛

    「主證」 陰部瘙癢,干澀灼熱,帶下量少,色黃,或見赤帶,伴見一組肝腎陰虛⑿之癥。

    「病機」 肝腎陰虛,生風化燥。

    「治法」 滋補肝腎,疏風止癢。

    「方藥」滋水清肝飲(《醫(yī)宗己任篇》)加減。

    生地 山藥 山萸肉 茯苓 澤瀉 丹皮 當歸 白芍 梔子 大棗 首烏 白蘚皮 知母 黃柏

    本方為滋水清肝飲去柴胡,加首烏、白蘚皮、知母、黃柏。

    方中生地、白芍、丹皮滋蔭涼血;知母、黃柏滋陰瀉火;梔子清熱;茯苓、澤瀉利水滲濕;當歸、首烏養(yǎng)血疏風;白蘚皮祛風止癢;山藥、山萸肉滋補肝腎;大棗健脾益氣。諸藥合用,共湊滋補肝腎,疏風止癢之功。

    【其它療法】

    一、外洗方

    塌癢湯(《瘍醫(yī)大全》)

    鶴虱30克,苦參、威靈仙、歸尾、蛇床子、狼毒各15克。

    煎湯熏洗,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若外陰并發(fā)潰瘍者忌用。

    蛇床子散(《中醫(yī)婦科學》1979年版)

    蛇床子、川椒、明礬、苦參、百部各10 ̄15克。

    煎湯,先熏洗,后坐浴,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若陰癢破潰者,去川椒。

    潔陰煎(作者經(jīng)驗方)

    蛇床子、苦參、百部、蒼術、黃柏各15克,苦楝子、明礬、黃芪、石榴皮、生姜各10克,冰片 1.5 克炒鹽30克。

    煎湯,先熏洗后坐浴,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外陰潰瘍者,去生姜。

    椒茱湯(《景岳全書》)

    花椒、吳茱萸、蛇床了各30克,藜蘆15克,陳茶一撮,炒鹽60克。

    水煎,趁熱熏洗。

    陰癢外洗方(天津南開醫(yī)院)

    蛇床子1地骨皮各30克,黃柏1玄參、百部各15克,枯礬9克。

    用紗布袋裝好,水煎,熏洗,每天三、四次,每劑藥用二天。

    二、外搽方:適用于陰癢皮膚破潰者。

    珍珠散(《中醫(yī)婦科學》1979年版)

    珍珠、青黛、雄黃各3克,黃柏9克,兒茶6克,冰片0. 03克。

    共研細末外搽用。

    ㈡ 蛤粉3克,冰片0. 3克。

    共研細末,涂撒于外陰患部,或用香油調涂。每日1-2次。

    霉滴凈丸(浙江《科技簡報》1972年第4期)

    飛雄黃10克,蛇床子12克,老顴草12克,硼砂9克,元明粉4.5克,青黛4克,冰片2克,樟腦1.5克。

    上藥共研細末,裝入零號膠囊,每粒裝藥粉0.5克。

    每晚局部沖洗后,塞入陰道一粒,十二天為一療程。適用于霉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

更多中醫(yī)書籍